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劳动的价值,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并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劳动教育承载着育人使命,担负着时代重托。
劳动教育,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充分表明,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脉相承,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劳动创造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因此,劳动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强调劳动的价值,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要引领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明晰劳动的责任,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认识劳动的作用,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通过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明白,劳动是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未来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展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它既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树立劳动的观念,人类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教育要传递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理念,摒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引领青少年正确认识劳动,树立主动劳动的意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劳动教育的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凭借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鬼斧神工的鲁班到衣被天下的黄道婆,铸就了劳动教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史为鉴,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勤劳是中华第一传统美德,辉煌的华夏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绵延千载的劳动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以劳动为切入点的文化启蒙,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对劳动产生深度认同感;提升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至上、学以致用,从中汲取经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传承耕读教育,以耕健体、以读润心是耕读的核心要义,蕴含着中国哲学知行合一、自立自强、追求进步的理念,推进耕读文化建设,可提升劳动教育的质效,将课堂学习与生产劳动有机融合。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是劳动教育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将历史使命赋予当代学子,“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如何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勇担重任?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锻炼劳动能力,培养青少年自食其力,分层分类有目的地进行劳动能力培养,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提升与时俱进的劳动意识,未来可以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淬炼劳动品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励青少年提升自身的文化劳动素质,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充分理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未来从事任何一份职业都是光荣的;涵养劳动情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新时代劳动文化的最强音,鼓励青少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认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才巍 徐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