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涵盖各领域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全球拥有27个自贸伙伴。
本报特约三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带一路”实践、不断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
主持:任思蕴(本报记者)
嘉宾:徐洪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毛新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主任)
邹磊 (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文汇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一带一路”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请谈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邹磊:十年来,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从愿景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取得了大量可视性成果,已吸引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朋友圈”。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人口规模巨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共同现代化方案,同样旨在实现沿线国家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内外一体的实践,与“一带一路”是理念一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正确义利观,注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开放、绿色、创新发展之路,不断惠及中国和沿线国家普通民众。伴随“一带一路”十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持续巩固,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有效拓展,经济总量和质量均迈上新台阶;国际影响持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作发展机遇,希望搭上中国发展快车;价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国家肯定和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寻求彼此发展战略对接。
徐洪才: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强调“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经过十年努力,共建“一带一路”成绩斐然。中国和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了长足进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贸易往来的重要伙伴。“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互利共赢成果,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现代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共建充分尊重各国自主权,由参与国家来决定本国的事务和发展方向。以非洲为例,中国坚持在“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下与各方开展合作,从非洲的实际需求出发,不附加政治条件,助推非洲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带一路”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巨大,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发展,满足内部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大型经济体如果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也不利于本国经济安全。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过程,未来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好内外两个市场,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尤其要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他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更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可以产生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让他们受益于与中国的合作。
毛新雅: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搭建起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格局,使老挝、尼泊尔等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使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拥有了出海通道,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运输时间节约、贸易效率提升等正外部效应,并通过产能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更好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
世界银行评估显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助力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具有显著的减贫和经济增长效应。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搭上了中国发展快车,为沿线国家民众带来了福祉,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国与共建国家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超越了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1年“丝路精神”已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将继续秉承丝路精神,与相关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沿线国家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进入5月,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日益繁忙。霍尔果斯站货运车间货装值班员海米提·吐尔汗,201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家乡新疆伊宁市不远的霍尔果斯站工作。工作以来,海米提亲眼见证了中欧班列的迅速发展。(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文汇报: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的当下,这些中国方案有何积极意义?
邹磊:近年来,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世界不太平。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持续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就是为了给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社会指引新方向、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能。这符合中国和各方的长远利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引,“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回应各方面临的发展挑战,弥补发展赤字,实现世界经济复苏和再平衡;全球安全倡议旨在解决各方面临的安全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议旨在回应各方面临的价值冲突挑战,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包容互鉴。在这些中国方案中,“一带一路”倡议起步最早、发力最久,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为推动其他全球倡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文汇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此为主题,未来我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包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开放、共建,能为各国带来哪些方面新机遇?
邹磊:一是中国市场开放的机遇。今天的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扩大进口不仅有助于满足自身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也为沿线国家优质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增长空间。借助进博会、“丝路电商”等促进平台,中国为沿线国家开辟了来华“绿色通道”,有助于带动其优势产业发展和贸易增长。
二是绿色发展的机遇。绿色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着眼于沿线国家经济复苏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深化国际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样造福沿线国家民众。
三是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顺应趋势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共同挖掘合作潜力和增长点,促进科技赋能和数字联通,更好服务后者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徐洪才:“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共建,底色就是“绿色”。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的能源基建项目开始绿色转型,注重水力发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倡导的高质量发展,是与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双碳战略的发展。与此相应,“一带一路”共建也瞄准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条健康发展与合作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也在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经济活动沿着“一带一路”开展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过去十年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实体经济的辐射能力,未来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也会逐步完善。
毛新雅: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各方智慧,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共建各国民众。
第一、巩固基础设施“硬联通”优势。十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修建了一批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稳步推进,中老铁路初步形成到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国的货运通道,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巩固基础设施领域硬联通优势,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助力沿线国家增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
第二、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水平。中国与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扩大标准互认领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支撑,提升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第三、增进沿线国家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丝路一家亲”行动持续推进,“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等项目落地生根,给沿线国家民众带来切实的好处。
第四、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合作新领域。中国与一些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相关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支持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与有关国家签署数字丝路建设合作备忘录,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新空间,为沿线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地区,巴基斯坦工人在中兴能源9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新华社发 2015年8月27日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文汇报:过去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国造”工程遍布全球,丰硕成果有目共睹。“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为推动国际合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但也有些国家以殖民主义老思路看待当下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散播诋毁“一带一路”的荒谬言论。未来“一带一路”共建应该如何激浊扬清、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地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毛新雅:共建“一带一路”成效卓著引起境外一些政客和学者恐慌,抛出误读甚至污蔑的言论。对此需要国内各方参与,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合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我国学界应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学理层面阐释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国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市场体系的关系等问题;有关智库可以定期发布“一带一路”研究报告,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进行多语种传播,回应境外学术误读。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可以创造更多机会让境外相关学者、管理人员、民间组织来华参访交流,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根脉和现实图景,化解因缺乏了解所导致的误读。对于在沿线国家投建项目的中国企业而言,要注重企业本土化建设,为东道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当地民众参与项目建设,让沿线国家民众以真实感受讲述“一带一路”故事。
邹磊:未来,共建“一带一路”既要持续扎根东道国市场,也要努力走进普通人心里;做好事,也要会讲故事,实现经济合作与民心相通的相互促进。随着跨国线下交流的全面重启,要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青年、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与东道国各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直接对话,传递正确的“一带一路”政策动向和项目信息,努力实现增信释疑、求同存异。充分考虑东道国民众多元化发展需求,多开展让普通人有获得感的“小而美”民生项目,运用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以当事人现身说法,生动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视性成果。联合相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梳理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彩故事,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此外,本着对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可考虑支持国内外有公信力的机构共同对“一带一路”倡议乃至美欧全球基建计划框架下的项目开展评估,不断提升自身话语权和东道国民众获得感。
徐洪才:过去几年,多重因素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发展出现分化,个别基础薄弱的国家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引发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些质疑、误读。
首先要明确,从整体和长远看,共建“一带一路”基础牢固,前景广阔。新情况提出新要求,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更要紧密对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结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至于针对中国的种种责难,我们要坚信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开展务实合作,培育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增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夯实合作的民意基础。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坚持正道直行,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来阐释,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作者:任思蕴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