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九部分中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尤其是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增进民生福祉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新任务。这是在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强调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民生福祉”和“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突出强调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会反映在人民生活品质及其提高上。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生活品质”这一提法和概念内涵,对加深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生活品质是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的指标,并为各国共同采用的发展维度,指的是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水准和对有关物质享受的主观感受、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则是指人们对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的主观感受、满意程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人,通过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得到满足,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在个体身上得到最终体现,生活品质得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要突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的全面发展意义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生活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要求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准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坚持生活品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对执政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必须在充分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治理,实现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目标。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包括幸福、愉快的感情体验,生活满意程度以及不愉快的情绪和情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必须坚持生活品质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的有机统一,这是把提高生活品质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活品质的测量和评价,一方面必须充分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物质产品供给和各类服务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要求。人们的生活品质既与生活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主观满意程度有关,每一方面都只能构成反映生活品质高低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把二者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生活品质的好坏情况。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各级政府需要从历史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全社会和社区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仅仅关注个别个体的幸福状况。幸福指数、社会秩序,必然会涉及个别人的生活现状和消费文化等,提高生活品质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证明,财富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祉的改善,在这个意义上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出发,做出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部署,极大丰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把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的新举措。
从幸福经济学的视角看,收入、就业、物价对人们的幸福感影响较大,因此,做好新发展阶段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工作,要立足实际、体察民生、关切民情,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居民消费。要重点关注人民健康、未来工作、数字化发展和不断加深的气候变化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影响,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向新高度。要关注所有人能够得到公平医疗。把技术创新、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纳入社会行动中,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未来。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日益相互联系、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为民营企业发展找到最优方案,不断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
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必须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抓紧研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给就业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交流互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好就业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就业问题,努力增强其对未来工作的机会和信心,为年轻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信息化、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各国数据表明,技术进步是发达经济体技能水平、劳动者工资降低的根本原因,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的主要是那些受教育较多较高的劳动者。教育问题将是科技创新时代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中,必须解决好相互信任问题,建立新型社会企业,进一步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完善各国之间协同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环境下,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开展科学技术创新、休闲度假,建立更加和谐、公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扩大消费,都必须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关注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同时,创造机会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要想增加收入,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必须抓住总需求不足这一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
作者: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