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权力和资本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策略性工具。然而,当权力偏离了人民意志的轨道,就必然蜕变为疯狂侵蚀公共利益的贪婪工具;当资本背弃了生产要素的属性,也一定会沦化为盲目追逐不当所得的泛滥浊流。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贪婪、资本的泛滥,并斩断二者勾结的链条,是反腐败专责部门思考之核心、着力之重点、职责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权力贪婪与资本泛滥的勾结是一颗危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但单一的治理手段往往不能识别其本质、监控其过程、摧毁其要害,唯有通过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立体化治理,方能靶向锁定、精准“排雷”、铲除根本。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论断:“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三不腐”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而是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贯穿在腐败治理的防范、发现、查处、评估、整治等全过程中。
首先,从严打造“不敢腐”的惩治利剑。“不敢”的核心是“畏惧”,其理想状态是通过强化人们心理上的畏惧感和行为上的约束力,依赖规范的强制力来达成。一定意义上说,“不敢”在规范的价值意义上可能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在实践意义上却是终极目的。在对腐败分子形成高压的社会态势和形成其畏惧的个人心理层面,“不敢”氛围的营造,是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早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就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得民心,令世人瞩目。
其次,精细编织“不能腐”的制度网络。“不能”的核心是“隔绝”,其理想状态是构建“权力”与“私欲”的隔离屏障,以制度的规范和监督的介入为手段,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尽可能压缩公权力“寻租”的空间,最大程度地限制权力与资本“面对面”的可能。如果说“不敢”状态的营造主要依靠纪律监察部门独家承担的话,那么“不能”状态的实现主体,则主要分布在拥有公权力的多个部门。但制度建设和政策制订领域的专门化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乃至“碎片”的现象。因此,要将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理念贯彻到法规制定中,对反腐败工作中各主体协作配合的方式、范围、内容等进行规范,接通制度层面的断点、打通制度层面的堵点。保证各权力监督力量履行监督职责,相互贯通协调具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依据。还要统筹推进“立、改、废、释”工作,推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实现衔接配套。
第三,持续倡扬“不想腐”的价值追求。“不想”的核心是“自律”,体现了腐败治理的根性价值。“不想腐”强调“正心固本”,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注重加强正面引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廉洁自律、廉洁齐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强调纪检监察既是严肃的监督执纪执法工作,也是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持续开展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涵养正气、提高觉悟。
权力的贪婪和资本的泛滥总是企望通过“聪明”的结盟,披上合法化的外衣,甚至戴上公共利益的光环,达到掩饰罪恶、逃避打击的目的。然而,无论怎样处心积虑、挖空心思,恶行终归要暴露在阳光下,无论怎样移花接木、掩人耳目,邪魔的本质在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照妖镜下,终将无所遁形。
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具有独特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单纯依赖以“治标”为主线的治理手段,恐难达到“治本”的终极目的。如何从惩治的威慑,走向日常的规范,达到思想的自觉,从而形成“必然”的氛围,是当下腐败治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发展路径。一体推进“三不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勇于自我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贯通内因和外因、自律和他律、目标与路径、治标与治本,必须系统理解、整体推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作者:王云骏(东华大学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