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8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近30%。但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制造业技能人才缺乏稳定来源、青年后备力量不足、校企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急需得到有效破解。
当前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努力从规模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发挥技术技能人才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根本改变,需要从发展定位、评价激励体系、培养供给等多个方面对青年技能成才、持续发展作出积极部署和深化推进。
在发展定位上,需要从区域(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体系-人力资源结构协同发展的高度,把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技能工人队伍建设放在人才工作重要位置,坚持产业结构和产业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同步转型提升,并加大资源投入。
在评价、激励体系上,需要加快健全科学规范、企业认可、青年群体认同的新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强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让青年技能人才有出路、有奔头。积极促进技能工人工资合理增长,引导企业内部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风气。
在培养供给上,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产训结合,加强现代产业学院、技师学院、工匠学院、劳模学院、工程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尤其是以智慧工匠、数字工匠、“大师级”工人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李萌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