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天真的童心、烂漫的童趣、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城市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重要评价因子,“儿童友好性”构成了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儿童友好环境,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是每个城市的必修课。去年10月国家23部委已确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将儿童感知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和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经验。自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截至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获得儿童友好城市社区称号,纽约、伦敦、旧金山、波士顿等均位列其中,培育产生了如美国丹佛的“见学地景”、英国伦敦的“步行巴士”和德国慕尼黑“孩子城”等诸多国际知名项目。202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联合推出“游戏城市”手册,进一步明确儿童感知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增添了新鲜经验。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上海早些年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构想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在2021年公布了首批84个街镇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诸如五里桥街道“2+N”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正方兴未艾。如今,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更是纳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除此以外,全国多个省市也加入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行列。但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或早期阶段,存在不够系统、空间有限、社会参与度不足等现象。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目前约有2.53亿儿童(0-14岁),占我国总人口17.95%。在“双减”和“三孩”政策背景下,儿童玩耍时间增多与儿童群体规模扩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呼唤加快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步伐。基于当前儿童友好城市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扩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儿童权益的共识。目前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并没有得到充分响应,提高社会层面的关注度是一项重大挑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政策引导、专家发声、媒体推广、社区宣传等手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保护儿童的共识。
二是城市体检,充分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盲点。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儿童、年轻父母的个性化要求;中观层面评估学校、社区的儿童相关设施供给现状;宏观层面了解城市现有儿童友好发展规划、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情况,使儿童权益诉求与城市发展导向相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民间组织调研、设立线上儿童反馈平台等方式,收集儿童偏好和建议。“希望幼儿园门口的斑马线像彩虹一样漂亮”“酒店里的牙膏能不能不要那么辣舌头”“图书馆能否把书本放矮一点”……这是一份儿童友好城市调查问卷中受访儿童的回答,充满着成人想不到的金点子。
三是优化提升,率先形成具有国际代表性的儿童友好项目。可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乐高基金会、奥雅纳、宜家等机构于2022年联合推出的“游戏城市”手册和新鲜经验,策划“儿童游戏空间”实施项目,让游戏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增量。如目前正在开展的美国旧金山的“玩街”、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出去玩”、德国柏林的“古万格大街”倡议,以及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儿童区”项目等,均吸引诸多儿童参与其中,并获得良好的国际评价。
四是生态打造,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社会反馈的良性循环。由政府协同社会机构,围绕儿童权益对全市进行全面城市体检;将城市体检结果运用于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适儿化改造;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广泛吸收儿童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及时评估儿童项目实施的长期影响,并持续反馈至城市体检方案。在不断优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中形成闭环,打造可持续的健康生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作者:刘玉博 李健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