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不是课堂空间变化,而是基于实践观点,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仅要知识解疑还要思想解渴,不仅要学习认知更要有实践体悟,不仅要有理论透彻更要有信仰坚定。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金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思政课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他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善用大思政课,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维方法指导,也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现实路径。
优良传统
我们党在诞生之初,就确立了在实践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明确指出“要成立工会组织,目的是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从此以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实践育人,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善于结合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在火热实践中以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宝贵经验。
大思政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出的时代新课题。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科技浪潮催生重大变革,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唯有实践才能应对这种变化。大思政课不是课堂空间变化,而是基于实践观点,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仅要知识解疑还要思想解渴,不仅要学习认知更要有实践体悟,不仅要有理论透彻更要有信仰坚定。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金钥匙”。
工作方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人唯有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大思政课的对象是“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一代,思政课素材“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教学场域“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
面向学生,发现育人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发现育人症结。然而,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却并非易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育人中的问题来源于育人工作的实践,要找准育人问题,就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只有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深入师生一线进行调研,实施“精准思政”,才能真正克服育人实践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面向全员,形成育人合力。如果说,发现育人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提条件,那么,整合育人主体进而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在此意义上,要想获得理想的育人成效,就必须聚焦“谁来培养人”的问题,关注育人主体的自觉性和协同性,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实现“全员育人”。而抓好“全员育人”,关键在于确立大思政课思维,打造汇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学术力量、思政力量、校外力量于一体的育人队伍,形成育人共同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育人工作上的协同效应。
面向现实,整合育人资源。合理配置育人资源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育人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化的特点,在内容构成上,它既包括育人主体,也涵盖育人渠道、育人环境等多个方面;在空间布局上,育人资源又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等不同层次。要实现各方面多层次育人资源的拓展联动,不依靠大思政课的工作方法,就难以形成优化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只有确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和力量参与到学生思政工作中,统筹发挥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好育人工作。
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自然也是思政教育的评价标准。为此,以大思政课为方法论指导抓好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关注学生对象需求,提高育人主体的育人能力,加强育人资源的整合,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关注“平视一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深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成长之需、解答学生成长之惑。具体来说,一要建设思政课教学学生问题库。通过广泛征集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专题分类别开展集体备课,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二要建设思政课教学案例库。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是思政课最生动的案例,要系统整理、提炼,形成贴近思政课教材的案例内容。三要坚守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就是思政课最宝贵的素材,要开发视频、音频资源,让思政课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提高育人主体的育人能力。决定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翻译者”。教师要做好“翻译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还是优秀的“布道士”;不仅是理论研究者,还是理论传播者和实践者。大思政课建设背后要有大队伍支撑,要统筹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关键。一要加强专职教师培养,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课程教学专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全员轮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教研室主任素养提升、院长培训、专题教学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二要开展思政课教师国情大调研。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要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丰富教学案例,提升自身素养。三要用好兼职队伍,推动党政领导、社科专家、劳模院士等各条战线先进人物走上讲台,为大学生讲解理想信念。
加强育人资源的整合。新时代思政教育,空间在线下与线上,资源在校内与校外,队伍在专职与全员。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一要立足现场,实现空间延伸,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大学生现实生活、融入到网络世界,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育人时空。二要注重协同,实现资源的互动,在打通校园、家庭和社会育人界限的同时,发挥党建、心理、就业、学业等多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三要突出整合,实现多元队伍整合,最大限度地整合育人力量,把思政育人由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全员育人的“合奏曲”。
作者:宗爱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