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准阐释上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和中央战略部署,更好地研究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上海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2021年,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了“新思想新实践新作为研究丛书”,共计10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该中心继2019年推出“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和2020年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系列研究专著后,推出的第三套聚焦于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研究专著。
这套丛书,对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认识和把握上海在贯彻落实重要论述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和最新成果,落实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上海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做了深入和有益的探索。其成果涉及进博会的时代意蕴与上海实践、新时代上海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新时代上海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等。本报《论苑》版今日起陆续介绍这套理论读物,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董幼鸿 | “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
董幼鸿,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上海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超大城市治理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市数字化政府建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上海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学术成果:著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与重大事故治理》《特大城市基层综合管理模式探索与创新》《地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我国地方政府政策评估制度化建设研究》《应急管理》等专著。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员、物资、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日益向城市汇聚,城市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病也层出不穷,局部的风险呈放大趋势,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越来越难以胜任日益复杂城市的管理需要。上海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的向往,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索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
2018年浦东新区探索建立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模式,打破传统部门的边界,打通各部门数据和信息的壁垒,汇集职能部门数据和资源,统一调度治理资源和处置力量,目标是“高效处置一件事”。2019年上海市公安局为了提高城市管理系统的感知能力,增强城市生命体的神经元的敏感性,探索了智慧公安的治理模式。市委市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网统管”的理念和模式,围绕着“高效处置一件事”,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堵点,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做到“观管防”的统一。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并指出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2020年上海全面推进“一网统管”建设,以“一网统管”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创新和探索》一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重要论述,以“两张网”建设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背景、现状、成效、难点及未来趋势。聚焦分析科技赋能城市管理遇到的现实困难和理论问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一次重要探索,是现代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积极应用,也是上海未来城市智慧治理的重要路径,通过研究积极推进“一网统管”建设,总结经验、探讨问题,期待为“一网统管”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从微观层面来看,“一网统管”建设是科技赋能的城市治理的具体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和精准识别城市的生命体征,提升城市治理系统对各类风险和问题的感知能力和研判能力,为城市系统配备“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脑”,解决城市管理中“雾里看花、盲人摸象和视而不见”的问题,为“高效处置一件事”提供技术支撑;从中观层面来看,“一网统管”建设是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创新,该治理模式强调“线上线下”互动,实现线上“平台型”政府运行模式与线下“矩阵式”扁平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城市治理流程再造和机制的创新。
通过“一网统管”的建设,搭建城市运行的线上平台和中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和藩篱,实现各部门数据的互通、资源的共享,力量的整合,发挥“线上”平台统筹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赋能线下实体部门的高效运行;“线下”则强调部门协同治理,建构适合“高效处置一件事”的联动联勤机制,淡化部门职能的边界,实现治理力量和资源的快速整合,确保“高效处置一件事”;从宏观层面看,“一网统管”建设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满足民众需求的统筹管理的思维方式,围绕着“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目标,打破“条块”“条条”之间的以部门或地区为中心传统管理思维模式,逐步实现以事为中心和满足民众需求为目的“善治”和“敏捷”治理的思维模式。
总之,通过“一网统管”的建设,实现了城市治理中感知问题的敏锐性、整合资源的快速性、处置事件的高效性和事后评估的全面性,通过科技赋能使城市治理系统做到“耳聪目明、智能研判、四肢协同、发力精准、动态调整”,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过程。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实现城市治理向整体智治转变,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一网统管”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要将技术系统建设与工作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和人员队伍建设等系统综合考虑的过程,这是“一网统管”推进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地方,也是政府自身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向。
专家点评
刻画城市治理转型画卷
彭勃
上海是我国超大城市的典型代表,规模巨大,要素多元,具有高度集聚性、高度流动性、高度复杂性、高度风险性等城市特征,应当将超大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树立“全周期管理”的现代城市管理意识。在城市运行管理中我国一直以来采取“条块型”治理模式,即政府职能部门的条线分工,结合基层政府的兜底负责机制。面对相互联系和庞大复杂的超大城市管理任务,传统治理模式开始出现边界不清、信息不通、资源分散、协同乏力等问题,出现城市治理的碎片化、低效化、表面化的问题,城市运行面临“视而不见、雾里看花、盲人摸象”等痛点。为了有效应对超大城市治理要求,上海市将“一网统管”作为城市运行管理创新的关键抓手,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根本上迅速解决城市运行中的传统治理难题和治理隐患。本书作者紧扣上海城市治理发展的脉搏,首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了上海“一网统管”的全新实践,使该书成为研究上海甚至全国超大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书目。作者体现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术情怀,也从火热与鲜活的城市治理实践中寻找到理论研究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之中没有陷入各种信息和材料的汪洋大海,也没有将其做成一本单纯的创新案例集,而是以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参考世界全球城市管理的背景,提出从整体性治理的思路理解“一网统管”,并提供理解和分析“一网统管”创新的理论框架。作者从平台建设、流程再造、场景开发、数字技术、资源保障等方面,对“一网统管”进行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深入分析。“一网统管”不仅仅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城市运行管理的能力,数字化转型也意味着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变、组织平台的转型,管理流程的再造,以及治理理念和文化的转型。作者在本书中的结构安排,不仅挖掘出了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论内涵,也对进一步推动深度创新提供了实践指导。
“一网统管”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管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机制将不断与传统理念、技术和机制发生碰撞,肯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局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一网统管”的创新也是动态和发展的。需要时刻应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管理难题,随时迎接各类城市风险的挑战,以敏捷高效性应对超大城市的不确定性风险,以灵活韧性机制应对超大城市的复杂性问题。“一网统管”最终要提供让市民满意的公共产品,目标是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它不仅要实战管用,基层爱用,还要人民群众感到“受用”。如何让“一网统管”成为政府联系广大市民的桥梁纽带,成为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平台,这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该书为“一网统管”和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学术探索和实践研究开了一个好头。更加贴近实务的实证分析,深度进入流程的过程分析,以及更多来自一线的案例研究,为城市管理部门、理论工作者和对城市管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刻画出一副准确、深刻、生动的城市治理转型画卷。
点评专家简介
彭勃,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多项。
作者:董幼鸿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