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人类发展,俨然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不确定性本是微观量子世界的本质特征,而现在宏观世界却有更多的表现,并急剧冲击着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自我更新。
现代量子力学认为,宇宙起源于虚无中的量子涨落,起源于真空中爆发的奇点。奇点是一个体积无限小,曲率无限高,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的存在。它是一切真正的原始起点并包含着未来无限。
2005年,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人类超越生物性》一书中,预言2045年奇点就会来临,届时人工智能将完全超越人类智能。而奇点之后,如果人的智能能够完全转移到计算机上,死亡将变得毫无意义。与此相关,“奇点大学”“奇点研究所”“奇点峰会”也渐次出现,向世人勾画出犹如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宏图”,提醒人类必须严肃面对并深刻思考我们的未来。
明天的世界不是今天的简单延长线,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世界政治结构、技术结构、文化结构延展中的交错裂变的“新奇点”。传统的社会治理和政治学理论是否能够充分、完整、有效地解释和解决当今世代的国家治理和国际事务,跨学科研究如何在政治学科中形成、成型、发展,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
奇点与量子如影相随,可人们通常只将这些视为仅在微观出现的现象或者规律,而不知道大量的当今科学事实已经证明,并且在不断证明,量子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宇宙大爆炸和宇观世界,更体现在宏观世界,甚至体现在人类的意识和社会中。我们需要超越人为的简单的微观和宏观分界、超越主观和客观的机械割裂,认知到:在经典状态,运用牛顿经典思维;在量子状态,运用量子思维;关注并掌握宏观量子效应、生命的量子效应,是从事研究和应用中的最好策略。
2015年,亚历山大·温特的《量子心灵与社会科学》对量子思维模式与社会科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的融合发展,有很好的描述。几个月前,我们以学术方式,在《哲学分析》、Science(特刊)上发表“量子思维宣言”的中英文版,就是呼吁,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式去应对,而量子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一个重要的爆发“奇点”。在过去的几百年,我们一直在被动地跟随、追随世界,而当今,我们第一次站在了人类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前沿,很可能在量子时代站立潮头,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说,过去的一百年,量子学说已经颠覆了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那么将来的一百年,量子思维将可能颠覆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我们正处在奇点时刻,在这突变的前夜。
人不是机器,国家也不是可以格式化的机器人工厂。波粒二象性在人的意识和思考中有充分体现,人就像会行走的波函数,人脑更接近于量子计算机;社会则是这些行走波函数的相干、退相干和谐振与纠缠;不久的未来,量子社会科学方法将会在经典理论失效的区域大放异彩。如果我们掌握其规律,“无为无不治”,那么,“大制无割、善建不拔、善行无迹”,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如何引入量子思维这一颠覆性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去面对传统学科在新形势下的窘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大学必须时刻审视当下的工作是否在为无限的未来做足准备,而不是抓着时代的尾巴,被拖拉裹挟向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将不断被催生。学科边界正在被迅速打破,传统的办学优势已受到严峻挑战,我们需要瞄准交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将叠加、纠缠、不确定的量子思维、量子逻辑、量子概率引入受制于牛顿经典思维、传统形式逻辑的传统学科,如此才能抢抓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努力构建具备中国气象的新文科。
思维是人类隐形的翅膀,人类通过学术创新,完成一次次思维颠覆和突破,带来一次次生产力的释放和文明的跃升。我们需要跨越奇点困境,超越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宰。
作者: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辑:陈韶旭
责任编辑:李纯一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