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当下国民的素质从何发展而来,又可能向何发展而去?青少年教育又如何应对这一发展?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对国民素质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解读。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的一项合作成果。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
据了解,《报告》并非是对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愿景进行全面阐释,而是基于系统观的视野,以结构性、过程性的研究立场,择取与当代世界互动中正处于建构状态的国民素质的几个要素,初步展开了有重点的个案研究与定量分析,并聚焦新时代国民素质的重心进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此探寻国民素养未来发展的现实的、可能的面相。在“个案研究”部分,《报告》选取近年来人们关于“国民素质”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佛像修复”事件、汉服复兴的国民审美新变化、“巨婴”现象等进行了案例分析和专题探索,为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提供真知灼见。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对青年问题的关注是《报告》的一大特色。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孙抱弘研究员指出,从理论上讲,国民性研究是青少年研究的基础,但从现实发展和实践的角度来讲,青少年研究是国民性研究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陆德阳教授也从国民素质研究的历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在当下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素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国民素质研究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定量分析”部分,《报告》从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网络素养和反思素养六个维度展开,旨在理解青年群体行为偏好和价值倾向的整体状况。发布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徐浙宁研究员介绍了《报告》中关于青年素养的问卷设计、定量模型并详细分析了2019年针对全国七个城市青年素养的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新时代青年整体向上向善,对生活和未来持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新时代青年的素养具有多面向、多维性、多元化等主要特征;青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
“本次调查用真实的数据呈现出新一代青年的整体样貌、主流价值及行为特征。尽管近年来,‘废柴’‘丧’‘佛系’‘躺平’等语境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但必须指出,这些并不是当下青年所认同、所追求的生活主色。我们要关注青年,同时更应该走近青年,看到他们的光彩与力量,公正地呈现他们立体而多维的青春样貌。”徐浙宁说。
作者:陈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