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我国69万多个村庄中,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先后将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一个个新挑战随之转为时代之问:如何在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留住村庄的历史风貌与人文内涵?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使它不仅成为旅游休闲圣地,还是村民们安居乐业、积极建设并守护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家园?
▲万涧,万涧,顾名思义, 村中有很多这样的山涧,远处隐约可见的是天柱山主峰
10月22日至24日,由安徽省潜山市委市政府主办,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协办的第三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在中国传统村落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成功举办。论坛邀来建筑、规划、社会学、公益、传播、基层党政等多个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围坐于竹海间的露天溪畔剧场,从潜山万涧村模式说开去,展开了一场关于新时代如何在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分享和思想碰撞。
▲“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在青山绿水间举行
论坛选在万涧村举办别有深意: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是中规院与潜山市委市政府合作、与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形成联合团队共同探索乡村规划转型的实验性项目。四年来,该项目以陪伴式规划的形式在村落治理机制建设、乡村产业培育与反哺、传统建筑改造与合理利用、传统建造技术传承与创新、公益力量及社会资本引入、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等领域展开有益尝试。论坛开幕仪式之前,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曹璐、驻村规划师刘琳、张楚苑和志愿者们引领,大家参观了萤萤公益书屋、网红生态厕所、逢上花屋青年旅舍、金丝皇菊农产品加工坊、涧行者积分超市、杨家老屋修缮现场、沿河长廊等在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陆续诞生的新处所。它们既是规划师、建筑师们的实验性手笔,也是就地取材、和传统村落地理风貌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还是结合当地诉求的、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空间或村民们共同富裕的创业基地。可观更可用,这为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提供了生动模板和有益探索。
▲萤萤公益书屋内景
▲网红厕所外景
▲村民们种植的无农药、纯“绿色”的金丝皇菊
▲金丝皇菊加工坊
▲杨家老屋俯瞰图
本次论坛共分为五个板块:以规划引领的乡村建设行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新媒体时代下的公益力量、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设计创新。
以规划引领的乡村建设行动板块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朱波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发表题为《链接与互促—新城乡关系与传统村落保护》的主旨报告,从重构城乡多元群体链接、创新建造乡村空间、乡村空间运营模式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荣路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发表《旅游引领下的乡村振兴规划与行动实践》,探讨乡村振兴中旅游振兴的作用与行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副院长罗赤分享了旅游景区发展规划中的乡村建设;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黄耀福以“美丽云吟 共同缔造”为主题进行分享。
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板块,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赵俊超、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集体资产处处长杨霞、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室副主任张燕、国务院参事室一司三处处长杨文军、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分别从各自领域进行分享。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益力量板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晓阳、陈张敏聪夫人慈善基金行政总干事周嘉旺探讨了如何借助新媒体和公益力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
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板块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主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刘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中如何打造农民的主体性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周宇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王竹、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穆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总建筑师郭海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蔚从建筑设计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空间创新问题。
潜山市委书记梅耐雪为论坛致开幕词,市长王国林致闭幕词。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潜山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工作站)揭牌仪式,开启潜山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新起点。
作者:本报记者江胜信
图片:赵乾坤 等 提供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陆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