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了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谓金声玉振,掷地有声。在这样一个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的庄重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深刻揭示出党和人民的一体化关系,揭示出党的成功密码,党的力量之所在,让所有人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温暖情怀,进入一种政治审美的新境界。
所谓政治审美即是对一种政治构架及其制度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属于审美的基本范畴。政治审美之所以成立,乃基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性特征——在一切实践活动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当然包括政治制度在内,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而不是情感排斥。如果说,在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中,人们的政治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但同时也是包含着审美属性的。因此马克思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情感和幻想就是审美元素,马克思将其纳入上层建筑,证明了政治审美的存在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命题中,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江山则是一个美学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江山”之原意就是自然界的存在,即土地山河之存在,赋予广袤、辽阔之审美意境。《庄子·山木篇》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晋人郭璞《江赋》云:“芦人渔子,摈落江山。”唐杜甫《宿凿石浦》云:“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宋人黄庭坚《点绛唇·浊酒黄花》云:“江山远,登高人健,应问西来雁。”皆取自然美之意义。然而,有人类以来,就有自然界与人之关系,这样,作为自然界的江山就产生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即谁是江山之主宰,谁来开发、守护江山。毛泽东诗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从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到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引出了江山的历史主体性命题,他们眼中的历史主体都是魏晋三国的贵族风云人物,这体现了唯心史观的局限性。
正是由于突破了唯心史观的局限性,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论凸显而出。毛泽东用他的诗句揭示了江山的历史主体性问题,一方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批判了旧时代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丧失,呼唤重新安排江山;另一方面,回应古人之关注,承认“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是,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说,真正的风流人物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他们不再是引英雄折腰的历史客体,他们自己就是江山,就是英雄,就是主体。由此看出,“江山”一词在革命话语中的嬗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审美的完成。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继承了毛泽东的政治审美情怀,体现出中华美学精神在政治领域的运用。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使用江山一词,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诉求,将政治设计与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完美融合。江山是中国的江山,人民则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两者位置的互换性说明,中国的江山与中国人民是一体化的,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中华大地,就不可能衍生、养育出中国人民;没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这片土地就不会如此辽阔、富饶和美丽。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片土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代表着人民大众,其政治合法性也是天经地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在人民与江山的互换性基础上,进一步用守住“心”来具象化人民历史主体性。无论从生理意义还是从哲学意义上说,人之心乃最重要者,守住人民的“心”就是一切着眼于人民的核心利益,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党的初心与使命。离开守的是人民的“心”去理解“打江山、守江山”,把江山社稷当成特定政治组织的私有之物,一定是错误的。这也是一切有悖于此的政党失败之根本原因。
由江山与人民的政治美学命题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达到完全统一:坚信人民的力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而保证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则是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上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可以说,这一简短的论述就已经预示了江山与人民关系命题的诞生:“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是历史观表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价值观表述,而“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则是方法论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工作就是沿着这一基本路径前进的。
在当下,要落实“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须准确判断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何在,那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舍此不能说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归结为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作者:黄力之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原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