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不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既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譬如市场化改革、重视教育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譬如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正因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才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那么, “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旨在解决什么根本性的问题呢?
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是迈向“国富”,是总量和均值意义上的富裕,而不是个体和群体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物质文明固然先进,但大多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不平等。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顶层家庭所占收入份额急剧扩大,中下层家庭的家庭收入份额不升反降。北欧的福利国家在“共同富裕”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但这些国家的规模都比较小。
如何在一个超大规模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断探索、求解这一难题。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贫穷落后且内部差异性极大的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充分调动地方和民众的积极性,采用“选择性激励”,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国富”和“先富”,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的。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是试图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前者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者正在逐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是新时代的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这一路线图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初心,又正视当前的国情,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理想正在照亮现实!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熊易寒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原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