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肩负的神圣使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和发展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探索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模式,与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已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万亿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8%,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截至2021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国家(地区)有16个,集中在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线路达73条,涉及欧洲23个国家168个城市。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应运而生。通过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始终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动更多国家、更多文明共同复兴。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新冠疫情都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更加注重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和基本利益的对接,更加重视提升各类投资项目的质量与效果,更加重视与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对接。2019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签署,助力成员国间互联互通;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签署,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首次写入“十四五”纲要,为世界经济联动式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消费大市场。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加强党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各经济体发展相融合,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话语权,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一系列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次伟大实践: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机构,努力打造亚投行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新型发展实践平台、高标准的新型国际合作机构与国际多边合作新典范”;加强传统多双边开发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传统多双边开发机构全方位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原则共识,参与相关机构治理和政策制定进程,全面提升了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话语权。中国全球治理实践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融汇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持续推动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精准概括了文明发展的逻辑链。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华5000年文明中汲取智慧,坚守而不僵化,借鉴而不照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底色。在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中,既要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同时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特别增强“一带一路”上文化交流,尊重包含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和推进器。
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际合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将全面开拓丰富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比如,中国致力于同有关各方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批准生效,积极打造东亚经济循环圈,带动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促进中日韩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在联合国、中非、中阿、中拉论坛和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等机制内加强南南合作;同欧方共同努力,做好中欧投资协定相关后续工作,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等等,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推动各方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作者:张艳虹 杨连星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原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