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发布《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面对疫情,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上海制造”需要工业互联网赋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的出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据预测,未来80%的5G应用场景将集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然而,现实情况是,工厂中还有大量数据没有被连接,制造业的粗放现象依然存在,靠什么降本、提质、增效呢?毫无疑问,以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全产业生态链科学联动、供需精准对接为主要特点的工业互联网将是一条出路。纵观发达国家推动工业4.0或者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无非从四个方面着手:打基础、建平台、挖场景、强安全。“工赋上海”的14项举措不但涵盖了这些方面,还多了一个“造生态”,让企业上下游全产业链互联协同。
一是打基础,即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所必需的网络基础设施。“工赋上海”提出四项具体举措:推广云网普惠服务,建立工业大数据服务体系,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服务,提升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能级。在这里,工业互联网可以深度融合“新基建”各领域建设成果,比如,5G技术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因此,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提升“新基建”整体建设成效是相得益彰的。
二是建平台,即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工赋引擎”增能行动体现了这个布局,比如: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打造行业级和通用型在线平台,市属国企集团工业互联网覆盖率不低于60%,集团核心业务板块覆盖比例不低于80%,打造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民营中小企业,实现15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在建平台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多样设备之间的互动通信问题、智能连接问题。
三是挖场景,即工业互联网需要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实现落地。“工赋载体”提质行动提到了打造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推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挖场景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找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到底上云上平台、人机物互联之后能解决制造业企业的哪些痛点问题。
四是强安全,即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随着大量的企业上云,海量的工控系统和业务系统有可能成为黑客攻击对象,这种“网络安全直逼生产一线”可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常态。因此,创新基于共识的安全多方计算,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底座,显得尤为重要。
五是造生态,即开展工业互联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促进产业+金融、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这里包括了在若干个领域形成标准规范,形成“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树立两化融合的标杆性企业等。
当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从消费型互联网转向生产型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一个工位、一个工厂或者一个产品的智能化,而是各个制造系统所集成的大系统,通过大数据、深度计算和智能网络来形成决策的过程。工业互联网,互联是基础,价值创造是核心,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工业互联网肩负着“上海制造”换道超车的历史使命,但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期的攻关。诸如GE的Predix、西门子的M indsphere、施耐德的Ecostruxure、海尔的COSMOPlat、三一重工的根云RootCloud平台等头部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虽然推出多年,但仍然属于小众。上海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良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将增强上海企业在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上海制造”走向“上海智造”,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未来工业生态。
作者:刘小玲(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
组稿编辑:杨逸淇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