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减负1835亿元!日前,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今年上海将实施7方面15项减轻企业负担措施,预计为全社会新增减负约1835亿元,力度远高于往年。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减税降费在给企业降成本的同时,意味着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企业发展预期,提振企业信心,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2012年至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五年间累计为企业减税3248亿元;2016年至2018年,上海已实施三轮企业减负措施,累计减负超3000亿元,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负担,使上海企业“轻装上阵”。
比如,制造业增值税适用税率由16%降至13%,成为减税规模最大、受益最为明显的行业。随着人工成本、用能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等的下降,企业将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档,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制造企业享受的减负红利,还将通过价格机制由产业链条层层传递,让更多的行业、企业获益。
又如,今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50%幅度减免“六税两费”。和一般性的减税措施相比,这类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增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活力来说,效果会更加显著。
总体上看,上海今年推出的减负措施,除了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还具备政府让利与企业增效相结合、当前减负效应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相结合的特点。
客观而言,减税降费会导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不仅如此,今年推进的减税降费,不管是下调增值税率,还是下降企业的社会保险费率,都是属于长期制度性减负,而非短期的政策性减免。因此,对政府而言,这是割自己的肉,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政府只能通过压缩财政支出的办法才能保证减税降费的持续性,这意味着政府要在职能行使、绩效管理、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巨大转变。
抓发展,既要看当下现实表现,更要看未来、看长远,关注发展潜力。减税降费,就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市场活力的“乘法”。减税降费的深入推进,将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上海营商环境,形成更市场化、更有利于创新的机制,进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作者:唐珏岚(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