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这无疑是当下上海最火爆的展览!见证历史变迁,寻找感动记忆,40年发展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获得感。
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经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传统的地方志理应全面承担起当代责任。这就要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发展框架,把地方志建设成为存史的“志库”、育人的“知库”和资政的“智库”,使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方向更明确、目标载体更具体、工作抓手更聚焦。
存史的“志库”应当丰富多彩
地方志作为志库的本质,是地情的集大成者,即权威记录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全面收藏反映一个地区变迁的历史文献,科学汇集一个地区演进的历史信息。但历史总是相对的,今天的发展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变化无穷的,必须多维度记载;历史是五彩缤纷的,需要多角度反映。因此,“志库”建设应当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上下。贯通古今,就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地方志既需传承千年变迁,更要及时反映当代变化,记载当下的发展,体现地方志的时代性。贯通中外,就是在一个开放与交织的世界里,我们记载自己,别人也记录我们,充分收集和用好国外文献资料,同样是地方志重要工作,体现地方志的开放性。贯通上下,就是志书作为“官书”,具有权威性,但不能有“官气”,地方志的内容、对象乃至风格,更要聚焦大千世界、社会生活和民生关切,体现地方志的大众性。这就需要突破地方志的传统模式和单一方式,不仅需要志书、年鉴、史书,更要探索口述、实录、音像、译文等一系列新型载体,全面记载和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
育人的“知库”需要方便简捷
知库是知识的管理或服务平台,储存知识,更传播知识。地方志作为“知库”的本质,是将地方志文献转化为关于地情的丰富知识,并为社会普遍知晓、广泛认知和经常使用,使之成为了解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最可靠、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打造地方志“知库”,必须着力三个方面:一是大众化。地方志具有强烈的专业性,但专业性并不必然小众化。相反,地方志的地情属性,关系社会、家庭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就需要通过转化与创造,使地方志成为通俗易懂的地情内容。二是信息化。地方志作为传统领域,只有与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紧密结合,才能更广泛和普遍地为社会使用。这需要借助“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将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地方志的收集、保存、使用、研究、普及、推广等一整套流程,打造智能体验、提供智能服务。三是分享化。知库是知识分享的最好平台,地方志“知库”应以开放融入社会发展,以共享服务社会大众,以创新适应社会需求,使大众方便、便捷和低廉地获取地方志资源,吸引和激发大众共同参与,真正使地方志“活用”起来。
资政的“智库”重在以史为鉴
智库是思想与行动的桥梁,既是决策咨询的提供者,也是公众认知的引导者。优秀的智库必须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可信性、针对性。由地方志的历史积淀与“官书”性质决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与发展中,传统的地方志工作可通过构建“智库”在当代发展中产生更重要的作为、发挥更大的影响。地方志“智库”的资政特色应是“以史为鉴”,体现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即发挥地方志蕴含的历史智慧,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比较分析中发现现代价值,提供真知灼见。地方志智库建设需要把握三点:第一,前瞻性,即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相反,必须能够通过历史经验,前瞻性地发现问题,或从前瞻问题挖掘历史的启示。第二,深刻性,即不在于简单地描述历史事实,而要善于通过历史事实作出深刻的分析,重在形成可借鉴、可启发的建议。第三,互补性,即需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善于把史实与理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开展地方志工作者、理论部门研究者和实际部门实践者之间的广泛合作。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牌,世界文化的独特现象,更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志库”,我们推出《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和中国最早年鉴《上海年鉴》(英文)系列,打造《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救灾援助实录》等实录系列;围绕“知库”,推出面向青年的 3卷本《上海六千年》,利用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系列图文并茂、贯通古今的上海地情;围绕“智库”,推出了12卷《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等等。实践表明,“志库”“知库”“智库”是地方志发展的当代路径,将使地方志更有“底气”,更接“地气”,也更具“志气”。(作者系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研究员)
作者:洪民荣
编辑: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