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市场频现拟转让股权的上市公司。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24家民营上市公司先后被国有资本接盘。这是否意味“国进民退”?坊间舆论议论纷纷。
回顾过往,每当经济运行遇到阻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总会出现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的惯性思维和相关论调,似乎只要国有经济一后退,民营经济就会大发展。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看被国有资本接盘的民企情况。上述24家公司在这两天股价大跌之前,其跌幅就已在30%以上,其中有8家股价此前跌幅就累计超过50%。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提出重要警示:这些民营企业在自身资产大幅折损的同时,不仅面临股权质押、强制清仓的直接风险,而且面临资不抵债、拖欠银行贷款等连带的深层隐患。国资平台适时介入,既可帮助民企缓解债务压力、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又可使企业补充资金、扩大再生产,确保社会财富免遭更大损失。
再看资本市场股权转让和并购整体进展。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共有近160起,截至9月27日,只有24家将部分股权转让国企,仅占涉及股权转让企业市值的18.7%左右,不足A股市值的0.1%。另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前7个月,境内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2377单、交易金额1.36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共发生并购1835单,交易金额9795.45亿元,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77.20%、71.76%。
由此可见,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的“铁证”,反而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
如果把目光投射再远一点,还可清晰看到,国有经济是伴随共和国发展历程长期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两者之间绝不是相互抵消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再度重申,“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重要的立论基础,就在我们长期坚持的伟大实践中。
毋庸讳言,眼下民营企业的确面临较大生存发展压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31.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仅为10%,两者比较,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矛盾积累,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建成,针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私营企业原有粗放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遇到很大转型升级压力,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酷。由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如何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挑战。但必须指出的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绝不能陷于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惯性思维当中,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尽管国有企业发展好于民营企业,但仍要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以及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等各项工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日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既要及时有效解决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还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从而为广大民营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样,我们就会迎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