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而至的新经济,即便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这个秋天里,已显得别样亮眼、动人。
今年“十一”长假后,商务部官网公布一组数据:国庆黄金周前六天,一些电商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20%以上,一些网络订餐平台订单数同比增长50%以上,一些短租平台共享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5倍,一些线上旅游平台定制旅游销量增长50%以上。窥斑见豹,以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定制旅游、共享民宿、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正蓬勃发展。
数据的变化仅是一个维度,观察中国消费需要更广的视野。如今消费新供给、新业态、新渠道的不断涌现,给老百姓带来的是更丰富的新体验,是实打实的获得感。就拿移动支付来说,如今,从景点买门票、进地铁站刷卡到餐厅免排队点单……“刷一刷”“扫一扫”,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正因移动支付而改变:更便利、更快捷、更加高品质。
曾几何时,相比于80后、90后这些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大多数中老年人对移动支付多少有些“敬而远之”。而今年“十一”黄金周,境外消费选择移动支付增幅最为明显的是60后群体——使用人数增长超过九成,增速居于首位。支付宝甚至还公布了全球十大 “不带钱包网红目的地”,显然,接受移动支付的购物村和景点,其吸金能力远超不接受移动支付的同类商家。
不经意间,人们的指尖已能清晰感受到新经济的热度。新经济的活力,就像脉搏一样——当触摸真实生活的一刹那,你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正一刻不停地有力跳动。
有学者研究发现,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不到全球的1%,如今占比已超过40%,超过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中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达到68%,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还有人形象地说,移动支付已成为老外最羡慕国人的新 “土特产”。它像在互联网上兴建的高速公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建立,将直接推动网络银行、无人超市、共享单车等新兴行业产业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新型业态,正是新经济背后的推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逐渐改变着传统的产业架构与企业边界,而当技术创新成为新经济的引擎,随着新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就会衍生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从而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站在风口上的新零售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的新零售,不仅成为了实体零售的 “振兴密码”,同时,新零售也在进一步催生“新物流”,从而实现更多的价值转化。
在经济学界,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一个现象:国内的新经济虽总体体量不大,但其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惊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新经济也给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问题。比如,要准确描述分享经济所产生的GDP,传统的统计和测量手段已经不够用了,经济学家们正忙着开发更精确的测量新工具。
无论如何,新经济贵在一个“新”字。而“新”,预示着无穷的可能性。就像评价一个年轻人,比今天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明天的潜力。之所以说新经济赋能效应可期,是因为它“生逢其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化正在进行中,“换道超车”的机会就在眼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经济的繁花,必然开在肥沃的科创土壤上。近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研发投入超 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另一方面,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几乎是2001年的8倍。这也意味着,在新增劳动力市场上,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未来人才储备日益充裕。
未来已来。今天,我们集聚的各种创新要素越多,为新经济提供的燃料越充分,我们就离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越近一步。(作者系文汇报首席记者)
作者:樊丽萍
编辑: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