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低脂的饮食越健康,吃土豆能减体重,馋什么就说明身体缺什么,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网络上,类似关于食物、营养和健康的“金句”不断,往往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观点南辕北辙。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看来,这些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一套较完备的居民营养健康标准,营养饮食科普宣教“底气”不足。
在全国“两会”上,李林建议尽快着手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加强营养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开展长期、系统性科学研究,破解营养科学基础薄弱的瓶颈;与此同时,营养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将助力解决当下的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并存、糖尿病及其他营养相关疾病多发、合理营养尚未普及等问题。
营养干预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在生物科学领域工作35年,李林常被人问道:“吃什么、怎么吃最健康?”他苦笑道,“很多饮食与营养健康知识已是常识,我可以说;但更细致、更深入的就不能多说了,没有研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和标准啊。”
李林感叹,目前我国还没有基于居民遗传易感性、代谢表型特征和膳食结构等方面的长期、大规模营养科学研究,所以很多时候会“众说纷纭”或需“借鉴”国外标准。比如,根据美国的营养标准,我国70%的受测人群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70%”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实际情况,并且这些受测人都没有表现出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疾病,并不需要特别补充。
营养之外,李林更关注饮食与慢性病的关系,“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4亿多人处在糖尿病前期,而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病发病率均有增加之势,慢病防控刻不容缓,营养失衡已是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显著提升的重要因素。而营养干预是一个成本低、收益高且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李林说,从现在开始,研究营养学以及营养学与疾病的关联关系,找出其中相关性和规律,长年跟踪饮食营养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民健康管理。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顶层规划、计划密集出台,我国营养健康事业蓝图已就。“但从目前的科技投入来看,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类营养’项目的资助总额为1545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个重点专项中营养健康方向的投入约为3150万元,相较于国外年度十多亿美元的营养研究与培训经费,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支撑慢病预防干预及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李林说。
让营养标准尽快“落地”,让居民吃得科学健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医院都配有专门的营养科室及营养医生,营养品类消费也越来越普遍,当务之急是基于我国人群队列研究、营养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制订有效的营养健康标准,使其符合中国人群遗传特征和生活方式,并融入全民健康体系。”李林说,基础性研究一般少说也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研究要覆盖的人群越多越好,最好以万人为基数,持续不断地进行;另一方面,在国民营养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国民营养研究战略》,确定我国营养研究的主题,分析空白知识点,通过路线图等形式保障战略计划的高效推进。
具体推进上,李林建议加大国民营养系统性研究投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置针对营养的专项研究,支持建立系统性队列研究、数据监测、技术开发平台,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及数据集成系统,为建立多层次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支撑。
有了基础科学研究,健康膳食科普也就有了依据。李林建议,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区域、饮食习惯的人群,创新科普形式和渠道,加深对营养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理解,全面提升居民营养认识水平。“美国癌症协会采取的‘彩虹食谱’等科普宣传就很值得借鉴,把蔬果分成5种颜色——红、橙黄、绿、紫黑色和白色,每种代表一大类植物营养素,该类蔬果的保健作用也不尽相同,以倡导人们在进食蔬果时,尽量搭配5种颜色,确保一日当中每种颜色都能吃到。”李林说,营养健康标准尽快“落地”居民才会吃得更科学、健康。
撰文:李静
摄影:叶辰亮
编辑:史博臻
责编: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