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供给、服务市场主体,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如何做好制度供给受到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工商联提交了全面建立涉企政策综合推进机制的书面发言,聚焦政府制度供给的全方位落地。
这份书面发言指出,目前中央和地方接续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是前所未有的,充满发展信心。但是对于政策的“获得感”还不是很强,认为有的政策不接地气、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有的政策配套不够、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到实处;有的政策还停留在部门的桌上,企业没听过、没见过;有的政策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存在打架或是盲区现象,没有综合考虑。
这些问题大多出在政策执行层面,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为此,全国工商联建议全面建立政策落实综合推进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务实导向,从政策的制定、协调、传导、落地、评估、反馈、督导、考核评价等链条上,建立完善“以效果为目标和检验标准”的工作机制。
政策制定要破除单向思维
全国工商联认为,制度供给是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要破除政策制定的单向思维,倡导“为客户打造产品”的服务理念,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出发,加强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
全国工商联建议,一是建立涉企政策咨询和征求意见制度,明确企业、商协会参与的规范程序,制订年度计划,建立稳定的沟通咨询机制;二是建立企业、商协会参与决策分级分类制度,围绕重大经济决策、重要产业政策、重点工作举措和一般性政策等方面开展咨询和征求意见,形成重点政策广泛咨询、专业政策定向咨询、一般政策个别咨询的模式;三是建立企业家智库,培养涉企政策专业咨询队伍。
政策衔接要避免“频率失调”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关键期,各方面政策密集出台,这是好事。但如果政策统筹协调做不到位,就会出现政策步调不一、先后倒置、频率失调的问题。
在新旧政策的衔接阶段,针对新问题与老政策的冲突,全国工商联建议,建立涉企政策稳定机制,保障政策的连续性,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建立政策调整联动机制,确保一项政策变化后,有关配套和关联的政策同步调整。合理设立过渡期,确保新旧政策合理衔接、平稳过渡。此外,要建立政策调整权益补偿机制,对于确需调整的,应当严格调整程序,对因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应依法依规及时补偿,有效避免和化解不良影响和社会风险。
政府服务要接受企业“点评”
为使制度供给落到实处,全国工商联还提出建立涉企政策效果后评价机制。从具体评价主体上,建立民营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评价制度,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政府职能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开展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工作。
考察制度供给的宏观效果,还可以开展区域和城市营商环境评估,发布营商环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推动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障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文:本报特派记者 沈竹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