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场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出的未来之星创始人训练营之“科创企业私董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家相聚一堂。
他们的“画像”十分类似:科学家出身、创办的企业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崭露头角,临近A轮融资。相似的背景让他们也有相似的困惑,比如经历了早期快速发展后,企业的管理、激励、保障、建设如何做,两天的课程真切地回应了他们的需求。
系统管理课程驱散“脑内迷雾”
2017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建青创办了上海鑫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时的他已经50岁了。这家企业聚焦实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赛道,现有的CAR-T技术大多围绕靶点做文章,而他们瞄准的是肿瘤微环境控制。去年,他们代表上海出征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鑫湾生物从38000余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国赛第14名的好成绩。
从创业一开始的“两三个兵”到现在40多人规模的公司,徐建青遇到了新的难题。比如,对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否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从实践中,他总结了一些做法,但对人才激励仍处于模糊认知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设定的方法对不对。
私董会上的课程一下子“击中”了他。这是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经过数百家科创企业实地调研原创的科创管理教育内容,通过丰富的科创企业案例,给私董会成员们带来兼具理论框架和实战应用的课程内容。
比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向华在课程里提到,处于平台期企业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激励员工方式,一是关键绩效指标(KPI),二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我感觉盘桓在脑子里很久的迷雾一下子被驱散了,这证明我之前给不同部门的员工设立不同方式的考核办法是对的,在细节上我还要继续调整,以便更好留住人才。”徐建青说。
创业者携手破解共性难题
“科创企业私董会”上有一个环节,是让各位企业家写下自己当下面临的困惑问题,由于相似的创业经历、差不多的创业阶段,他们提出的问题是许多共同之处。
上海软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董事长周广东写下的困惑是如何适应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换,由于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数众多,所以被当做共性问题共同讨论。
软馨生物是一家从事组织工程技术“再生”的公司。1997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裸鼠,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轰动,20年后,依托这一技术成立的软馨生物已经可以做到用人耳后的一小块皮肤,帮助被老鼠咬掉鼻子的男孩修复了鼻子。迄今为止,软馨生物采用组织工程骨技术,已为30余位空鼻综合征病人进行了治疗。去年,他们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优秀企业。
“作为科学家,我需要关注技术是否足够创新,但作为企业家,我更要关注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至少保证95%成功率才应用于临床。”周广东说,“另外还要考虑政策监管、商业模式、投融资等。”
学员们纷纷帮助出谋划策。一位学员说,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位有医疗器械产业背景的CEO。当周广东询问到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才时,这位学员表示,目前上海已经有CRO(委托合同研究组织)已经有专门的CEO培训,他可以帮忙引荐介绍。
补上潜力企业发展短板
对上海大多数创业企业来说,“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是他们获得第一桶金的地方,市科技创业中心会提供各类公益性赛事服务和培训,例如“如何在8分钟之内吸引评委”等实战技巧,还有“创业学堂”“导师一对一”“创孵学院”的活动。但是,面向10人以上规模企业,讲解企业组织管理和团队激励的培训是比较稀缺的。
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表示:“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及时了解科创企业实际诉求,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出的‘科创企业私董会’,是直面企业痛点问题,发挥创业者群体智慧,用跨界启迪找寻科创企业突破发展之道,精准有效地进行科创企业服务。”
卢向华透露,今天的课程中有些老总分不清LP(有限合伙人)和GP(普通合伙人),甚至有人对自己驱车1000多公里亲自给客户解决问题津津乐道。“其实公司到了这个规模,最忌凡事亲力亲为,创始人要做的是物色人才,把企业分工管理好才有可能再进一步。”她说。
徐建青和周广东都表示,他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两天的“充能”让他们收获满满,对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沈湫莎
图片: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