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今天启动“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暨2023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项目号召广大市民走近自然、发现自然、记录自然,观察采集城市昆虫分布信息,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公布,中国共记录昆虫纲约3.8万种;2022年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市共记录有昆虫1519种。近年来,科学家仍能在上海陆续发现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等昆虫新物种。据昆虫分类科学家预测,上海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城市昆虫的“家谱”亟待进一步完善。
作为“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的子品牌,“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延续了“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人人都是发现者”的“公民科学家”模式,旨在发动广大市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集、记录、上传城市昆虫分布信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宝贵的科学研究数据。活动也将招募“自然联络员”志愿者,后续将开展针对上海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搜集整理上海昆虫物种新纪录实证,按年度更新公布“上海昆虫名录”。今年下半年,公民科学家们的调查成果及研究数据还将以科普展览的形式在自博馆内展出。
在启动仪式上,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了《上海陆生无脊椎动物识别指南》公益科普手册下载,供初学者入门;同时,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联合发布《上海昆虫1000种》公益科普图鉴,提供给昆虫爱好者作为参考资料。公众可以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以及“听见万物”小程序进行下载。
在对谈沙龙环节,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王四宝,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独立环境教育学者雍怡,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卜云分别从昆虫分子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教育学以及昆虫生态学的角度开展交流对谈。专家表示,昆虫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发动公众参与记录上海昆虫,不仅是昆虫调查的创新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采样调查的广度,同时能够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助力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馆面向全龄段公众发起的品牌科普活动。活动始于2016年“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历年主题包括四季、海派文化讲自然、野生动物、鸣虫记录、城市寻鸟等。此次“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主办,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上海市昆虫学会、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特别支持。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