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专门评介科普图书的书单品牌“新发现·科普书单”今天在沪发布首期书单,18本来自全国的科普好书入选。
该书单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共同指导创设,由科学家、科普达人、出版人、阅读推广人等组成专业评审团,下设“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科学少年”三个子书单,分别面向白领及知识阶层、普通大众和青少年。书单将按季度发布季度书单,并于每年年末推出年度书单。
该书单终评委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钱旭红院士表示,“新发现·科普书单”不仅传递科学知识,更关注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他希望这份书单传播科学,又超越知识,使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对于当下的幸福感悟力和应对未来的创造力。
这是一份怎样的书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为推动科学普及,倡导全民阅读,20多家深耕科普出版的机构组成科普出版联盟,开展“新发现·科普书单”评选。该书单以“科学照进未来”为价值主张,致力于汇聚全国科普好书,定期推出具有评选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的全国性科普书单,打造国内科普好书阅读的风向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周忠和看来,这些年,国内科普作品大量涌现,对科普的评论和甄别显得日益重要。透过首期书单评选,钱旭红发现,入围的国内科普原创作品与国外作品在数量上基本平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这几年出了不少科普精品,科普水平与国家地位日益匹配。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相比主题出版、文学出版、少儿出版,科普出版还有很多新的推广空间。“新发现·科普书单”的推出,是出版界与科学界的一次强强联合,将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放眼全国,各类书单、书展“百花齐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认为,高质量出版要求着力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的书单和书展,“新发现·科普书单”作为一次极具价值和引领性的探索和尝试,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又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
什么才是“好的科普”?
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创作的《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是此次入选“科学人文”子书单的7本好书之一。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他在同济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科学与文化”,堂堂爆满的热烈反响促使他下决心把课程写成书:第一本从文化角度谈科学,第二本从科学角度谈文化,《科坛趣话》就是这第一本。
谈及多年来的科普创作心得,汪品先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听众和读者。无论是科普书籍的写作还是短视频的创作,都要明白听众是谁、写给谁看,时时刻刻替读者着想。“每次讲座,我的PPT都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主题,公务员和学生的侧重点和需求也会不同。”正是出于这种读者意识,汪品先坚持在《科坛趣话》里讲短故事,每个故事都不超过2000字。
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大V、“混知”创始人“混子哥”陈磊擅长用漫画“戏说”科学。在他看来,人文元素有助于“软化”冰冷的科学公式和定理。把科学知识讲成历史故事、人文故事,透过科学发展背后的人与事、矛盾与冲突,能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爱上科学。
那么,充满娱乐的“戏说”与严谨的科学如何平衡?陈磊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天然冲突。比如,聊病毒时,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位高智商罪犯跑到细胞中绑架我们的DNA;而量子物理就是在玩分身术。“只要找到合适的转换接口,科学其实很有趣。”
科学阅读为何如此重要?
除了“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科学少年”三个子书单,首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特设“致敬经典”特别书单,向历史上的经典科普图书致敬,《大流感》与《十万个为什么》入选。作为70后、80后一代的科学启蒙,《十万个为什么》为何取名“十万个为什么”而非“十万个答案”?在陈磊看来,为的就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思考。
科学阅读的意义之一,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其意义何在?“与以往相比,眼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钱旭红表示,让公众理解科学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悟能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成为拥有独立思想而非人云亦云的人。
作为“新发现·科普书单”终评委,阚宁辉提及了一个有趣的说法:今天的人最希望遇见“去过未来的人”,因为“去过未来的人”能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不同于当下的观察与感受。他欣喜地发现,首期书单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去过未来”的优秀作者,他们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更加丰富、也更具确定性的未来。
陈磊表示,受疫情影响,这几年公众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恐慌,抑或在谣言面前难辨真伪,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有限,公众的科学素养仍有待提高。他希望新的一年,与大家一起在科学阅读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下一次挑战来临时,能够更加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作者:任荃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