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共有12个中药新药(含9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是近五年来获批中药新药数量最多的一年。”在昨天举行的第十五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暨 2022 长三角天然药物化学研讨会”上,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卫东说。
获批中药新药创新高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医药能够“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在治疗慢病、代谢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促进更多中药新药上市,一个由五家单位发起,30位顶尖专家担任顾问的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及平台在大会上宣布成立,助推更多中药制剂转化为1类新药。
“古方”变“新药”,把中医药“说清楚,讲明白”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苓桂术甘汤,原本是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的代表方,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团队的科学研究下,未来它很可能用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
古方想要新用,就得依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讲清楚。季光团队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低剂量苓桂术甘汤可显著改善超重/肥胖型NAFLD脾阳虚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且安全性良好。
时至今日NAFLD仍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季光透露,目前苓桂术甘汤已成为国家首批重点支持的20个经典名方之一,也是第一个递交注册申请的经典名方新药。
“近年来中医中药能够拿出来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科学证据越来越多,中医中药在慢病、代谢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张卫东说。他率领团队构建了一个既符合中医药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方剂研究体系,让动辄几十味药材的中药复方不再“雾里看花”。
古法成“新学”,针灸登上顶尖科学期刊
针灸,属于我国传统医学,其作为镇痛的辅助疗法,在改善和预防疼痛复发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用电针灸刺激特定部位,从而调节某些身体机能并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国际上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生物电子医学”这一类新兴医学领域。美国启动专项来支持这类研究,希望在一些人类长期束手无策的慢性病治疗上取得进展。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俞飚
去年10月,一篇由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的文章登上了《自然》期刊,实现针灸研究的重大突破。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采用电针灸方法,刺激患有炎症因子风暴的小鼠的“足三里”穴位,有效缓解了炎症反应。
“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是近年来中医药发展的趋势之一。”张卫东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已有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
“老会”开“新花”,探索中药成果转化之路
2006年,张卫东和刚到上海药物所工作的果德安教授提出一个畅想,要在上海办一个持续性的、叫得响的、国际化的中医药大会。
15年来,大会始终推动各方力量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昨天,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及平台在大会上揭牌成立。联盟由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5家单位共同发起,汇聚了陈凯先院士、俞飚院士、施杞国医大师等30位顶尖专家。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大伟介绍,院内制剂是产生中药新药的重要来源。从以往成功案例看,不少重磅中药产品来自院内制剂的转化,如复方丹参滴丸、急支糖浆等。其中,复方丹参滴丸近年来稳居我国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销售额榜首。
据悉,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拟重点关注的转化方向包括:骨伤科疾病、血管疾病、妇科疾病和儿科疾病。目前,首批征集项目清单已经发布,鹿灵活络颗粒、软坚清脉颗粒、痛经宁方等10种院内制剂上榜。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