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在碳大会的首场论坛“碳策”未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国际科技合作前瞻上,中外专家表示,通过国际化的开放合作,克服分歧冲突、共同解决危机,将是人类面对气候危机的最佳出路。
各国已深刻意识到碳问题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挑战之一,事实证明只有科技创新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WLA副主席朱棣文首先提到,面对气候变化,人们需要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就像抽烟,一开始一年就抽一两包,你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危害。直到几十年之后,当你真正感受到危害,却已经有了烟瘾,戒除就很困难。”他以此来比喻人类对于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财富’的观念了!”朱棣文说,不要再频繁拆建建筑,而是应该更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北京的故宫已经有600年历史,其实并不只有皇宫才能存在这么久,商务大楼也可以”。同时,他也倡议大家不要再直接扔掉旧电器,而是修好再用,减少食用肉类。“一个好消息是,新能源电动车正发展迅速”,绿色氢能、碳捕捉等技术也在发展,这些都将减缓气候变暖的步伐,但这同样需要每个人改变观念,来适应气候变化。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非常认同朱棣文的意见,从环境健康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多维度的,不止于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气温的突然升高与降低,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2019年热浪引起34万人死亡,大部分超过65岁”。又如,高温干旱引发的野火,其烟雾导致了儿童死亡。此外,高温还会使得传染病的传播加剧,蚊子数量增加就是一例。“呼吸道疾病、精神类疾病的增加,都可能与高温有关。”
“气候变化是一个多尺度的复杂现象。”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WLA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也认为,地球健康、经济发展、人类健康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将这些灾害带来的危害最小化,就需要收集更多更全面的数据,对这个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说,目前有卫星收集大气数据,经济数据也比较丰富,但关于人类健康的数据相对比较缺乏。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戴维·齐尔伯曼认为,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个技术,而是“需要一揽子智慧方式来解决”。人类社会既需要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技术,也需要碳定价和碳交易体系,以及研发投入、补贴政策等,这需要从更高、更全的角度来思考。戴维说,“对我来说,要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经济推动力。比如,英国在致力于推进碳定价、碳税和碳交易,但进程比较缓慢,这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提到,过去几年,中国的空气质量在改善,“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与空气质量改善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低碳能源转型可以使空气质量改善80%,从长期来看,对公众的健康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太阳能、风能的不稳定性,使得能源系统对储能的要求会很高,因此他认为,新能源的传输系统也是必需解决的问题,“应该设计出跨国、跨大陆的输送网络,新能源系统。”
此外,中外专家都认为,在人类社会的低碳转型中,鼓励低碳教育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学历教育,更需要进行生活教育,使低碳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
作者:许琦敏
摄影:袁婧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