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究竟有水吗?我国科学家根据“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数据分析发现,其着陆区域表面以下0-80米,未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
同时,研究表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火表数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能反映了约35亿-32亿年以来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表改造过程。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今晚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
乌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击盆地,曾经可能是一个温暖湿润古海洋,这提示火星早期可能存在过宜居环境。可为何现在这里的环境寒冷干燥?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也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开启巡视探测工作。“祝融号”上带有次表层探测雷达,能够对巡视区地下浅层结构进行精细成像。这是人类首次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实施的巡视器雷达探测。“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区域为乌托邦平原南部,实际最大探测深度达80米。
“此次研究所使用的是截至2021年9月6日所获得的前113个火星日、探测长度达1171米的前四批低频雷达数据,而目前低频雷达已经采集了11批数据。”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介绍,收到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的“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后,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迅速开展研究,获得了浅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结构分层图像和地层物性信息。
研究发现,“祝融号”着陆区数米厚的火壤层之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
第一套层序位于地下约10-30米,含有较多石块,其粒径随深度逐渐增大。陈凌介绍,距今约16亿年以来的短时洪水、长期风化或重复陨石撞击作用,可能导致了这套向上变细沉积层序的形成。
第二套层序位于地下约30-80米,其石块粒径增大至米级,且分布更为杂乱。这反映了更古老、更大规模的火表改造事件。基于前人的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推测,这次改造事件可能发生在距今35亿-32亿年前,与乌托邦平原南部的大型洪水活动有关。
既然火星表面可能经历过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改造事件,那么这些水现在在哪里?“祝融号”携带的低频雷达成像结果显示,0-80米深度范围内可排除巡视路径下方含有富水层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也表明,液态水、硫酸盐或碳酸盐卤水,均难以在“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地下100米内稳定存在,但目前无法排除盐冰存在的可能性。
此次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我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数据取得的原创性成果,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延伸阅读
人类迄今在地外天体上共开展过四次巡视雷达探测。
其中,我国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分别实现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浅表结构的精细探测。
美国“毅力号”和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则于2021年先后开启了火星巡视雷达探测。
“毅力号”的探测区域为杰泽罗撞击坑边缘,其实际最大探测深度为15米。
“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区域为乌托邦平原南部,其实际最大探测深度达80米。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