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国激光杂志社发布“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经过评审委员会多轮遴选,冰光纤、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等10项前沿进展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六维光信息复用、能降温的光学超材料织物等10项进展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此外,魔角激光器、光电智能计算、高效白色发光二极管等19项成果分别荣获“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基础研究类)与“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应用研究类)。
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入选名单
基础研究类(10项)
1. 浙江大学童利民教授、郭欣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现弹性冰单晶微纳光纤
2. 南开大学陈志刚、许京军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实现了非线性对宇称时间对称性和非厄米拓扑态的调控
3.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电子加速研究团队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激光尾波场加速驱动的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
4. 华中科技大学张新亮、李培宁教授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等国内外团队,在双折射晶体中发现“幽灵”双曲极化激元
5.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团队等实现了阿秒电子动力学的直接绘图
6. 南京大学金飚兵教授与吴镝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发现了室温零磁场条件下反铁磁中超快自旋流
7. 上海交通大学张文涛研究组与张杰、向导团队等合作提出利用飞秒激光对量子材料电子维度的操控机制
8.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杨昌喜课题组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肖晓晟课题组合作,证实了大模间色散下的时空锁模
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肖淑敏微纳光子学实验室设计并制备了近红外生物成像窗口的高效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
10. 南开大学研究团队及合作者预言并证实了受激声子极化激元,实现了太赫兹波巨非线性效应
应用研究类(10项)
1. 暨南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实现了纳米尺度六维光信息复用
2. 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团队与多家科研和产业单位基于形态学分级结构设计了辐射降温光学超材料织物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传锋、周宗权研究团队演示了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
4.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由电子激光团队提出了一种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
5.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与复旦大学周鹏教授等研制出新型范德瓦尔斯单极势垒红外探测器
6. 南京大学姜校顺、肖敏团队实现了片上光力光学频率梳
7. 复旦大学彭慧胜/陈培宁研究团队等实现了柔性显示织物及其智能集成系统
8. 浙江大学冯建东团队实现了溶液中单分子电化学反应的直接成像
9. 华中科技大学、海南大学骆清铭团队通过发明线照明调制显微术实现了高清成像
10. 南京大学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团队等提出基于二硫化钼TFT驱动电路集成的超高分辨氮化镓Micro-LED显示技术方案
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获奖名单
基础研究类(10项)
1. 上海光源中心自由电子激光团队在实验上验证并测量了激光-束流在二极磁场的能量交换
2. 北京大学马仁敏团队实现了基于莫尔超晶格纳米结构的魔角激光器
3. 华南理工大学周博教授、张勤远教授团队等提出了基于镱亚晶格的多光子上转换发光
4. 北京大学刘运全教授和龚旗煌院士领导的“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强激光场中光子轨道自旋耦合的探测和操控
5. 清华大学黄文会、颜立新团队首次实现相对论电子束的高梯度级联太赫兹加速
6. 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提出并构建了大规模可重构光电智能衍射计算处理器
7. 上海交通大学李良教授与意大利米兰-比科卡大学Brovelli Sergio教授团队等合作,实现环境温度处于100℃范围内量子点荧光性能近乎零“热猝灭”,所制备的LED电致发光器件也具有优异的抗“热猝灭”性能
8. 北京大学刘开辉课题组等提出并发展了瑞利散射圆二色性技术,实现了单根碳纳米管的完整结构
9. 苏州大学蒋建华、蒲殷教授团队等利用光子系统证实了拓扑体-缺陷对应关系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首次实现11公里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
应用研究类(9项)
1. 南京理工大学的曾海波教授团队和华盛顿大学的David Ginger教授团队合作,基于α/δ-CsPbI3同质异相层实现了高效白色发光二极管
2. 清华大学团队等研制了自适应扫描光场显微镜,打破了活体成像壁垒
3.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电子加速研究团队等实现了GeV量级超低能散的台式化电子加速器
4. 福州大学杨黄浩/陈秋水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等实现了高分辨X射线发光扩展成像技术
5. 电子科技大学张雅鑫教授团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冯志红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实现了太赫兹片上可编码超构调控芯片
6. 北京理工大学陈棋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周欢萍特聘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开发了钙钛矿薄膜加工的关键技术,制备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及光伏器件
7. 清华大学鲁巍教授团队等实现了从传统直线加速器到激光尾波加速器的高效率外注入级联加速
8. 厦门大学聂立铭教授团队等运用光声成像技术,研制了具有脂质代谢药物,发展了光声技术监测脂肪组织脂质、血红蛋白代谢变化评估肥胖疗效的新方法
9. 黑龙江大学许辉教授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有机小分子表面配位实现了稀土纳米颗粒表面的巨大发光增强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国激光杂志社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