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不是放假,不必焦虑,但也不能躺平。”
今天,上海浦西进入全域静态管理。昨晚,一位年轻的研究组长带着行李来到实验室,准备在这里渡过接下来的封控时日。
当所有学生都回到学生公寓封控隔离,他通过微信群,鼓励每一位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科研在于坚持,无论遇到何种阻力,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坚持。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周峰。
2020年,新冠疫情刚有所平息,当时38岁的周峰回国建立自己的研究组。
“我研究的是水稻,一季需要四个月,错过表型观察期,就要再等三四个月。”早在3月15日,当得知小区楼栋被封控,他就选择留在实验室隔离了近两周。
当得知今天浦西全域静态管理,周峰早早为妻儿囤好了生活物资,“把冰箱塞得满满的”,然后拖着行李箱,“逆行”到实验室安心隔离。
接下来的每一天,他都会给培养箱中的水稻浇水,再细心记录观测数据。
更多时间,周峰将用来读文献、写论文、改学生文章,以及静心思考如何推进研究。
“遵守防疫各项规定,是对社会尽责;但隔离不是放假,即使不在实验室,也不能躺平,更要积极思考,不然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周峰不停激励学生,科研不可缺的是坚持,正视疫情带来的困难,恰是对自己心性的一种修炼。
就在枫林路300号的院子里,与周峰同样选择“逆行”实验室的,还有好几位研究员。
昨晚,张余也来到了办公室,搭起了行军床。
去年年底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他正为下一个目标在努力,“植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总需要不断总结工作。”为了方便看文献、写文章,他干脆住到实验室。
与此同时,张余还负责一些中心的行政工作,包括隔离中的学生后勤保障。张余非常抱歉地把家里交给居家办公的太太打理,自己则把精力投入到照顾更多的“孩子”上。
“其实,过去近一个月来,为了做好隔离保障工作,很多老师都非常辛苦,研究生部的老师有的连续四五天没回家,断断续续两周不着家的更多。”
58岁的研究组长郭房庆已在实验室连续住了十几天。
今天,他帮学生把低温“醒”好的种子种了下去,等解封复课之时,他们就能顺利进行实验了。
3月17日,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封控的消息一出,郭房庆就选择了留在实验室。
“-80℃冰箱刚修过,我担心出问题,那里面可是存放着十几年积累的材料。”果然,25日深夜,这台冰箱出了问题。总算发现及时,材料及时得到转移,他多年的心血保住了。
一开始,郭房庆留下,主要为了赶国际学术期刊的约稿,可后来他挺享受这种安静——易专注、效率高。
“搞科研的不怕寂寞,甚至需要寂寞,来坐稳冷板凳。”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