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 图源:新华社
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乘客”布局从传统“大单间”调整为“小三居”
一箭发射22颗卫星,创造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但一次要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送达目的地,首先要解决“乘客”们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为确保多星发射安全、精准,设计团队采用“分区布局”的模式,将传统的“大单间”调整为“小三居”,研制了新的“三层式多星分配器”结构,并通过结构总体布局优化,确保22颗卫星能够布得下、分得开。
“本次任务一共需完成22星分离,共计完成12次分离动作,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可以说星箭分离中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最终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长征八号副总指挥段保成说。研制团队完成多星分配器的设计工作后,专门开展了星箭联合操作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卫星的安装操作顺序以及布局位置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多轮仿真计算对星箭分离动作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卫星从“上车”到“下车”全过程的安全。
“共享发射”,小卫星“拼车方案”获市场认可
长八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吨-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长征八号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说,与遥一火箭相比,长八遥二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两个助推器,从两级半构型变成了两级串联构型。“长八遥二虽然一箭22星,但载荷总计只有不到2吨,‘光杆’新构型的能力在3吨级,完全能够满足载荷要求。”陈晓飞说,“这次任务时间紧张,减少两个助推器,可以缓解生产、总装和测试的压力,让研制周期缩短、研制成本降低。”
长八遥二是一发“共享火箭”,其搭载发射的22颗卫星,分别来自7家研制单位。“这是一种‘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长征八号总指挥肖耘形象地介绍这种全新的共享模式。
确定新发射模式后,型号两总带着型号市场团队、总体论证团队开始跑市场。长八项目办胡辉彪介绍,到去年年底,国内注册的卫星单位有80多家,其中小卫星占据了主要份额,在未来的商业市场上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一次任务如果只搭一颗三四百公斤的小卫星,对于长征八号的能力来说未免太浪费。为此,长八团队提出“共享发射”新模式,多个小卫星“拼车”完成任务,既可充分发挥火箭能力,又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最短7天发一箭,一年能射50发
长征八号探索多任务并行保交付新模式,采用“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基础构型采用的是长七火箭的一级和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二级;为追求快研制周期和低研制成本,借用的是长七火箭的总装测试厂房、电气系统测试设备、测试场地等。在高密度发射情况下,长八团队将“见缝插针”做到极致。
“其他火箭离开哪个地方,我们就去它离开的地方作业,这为高密度发射任务下按时完成任务积累了经验。”长征八号总体主管张隽宁说道。
“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越来越大,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改变发射场流程、缩短火箭研制周期迫在眉睫。”肖耘介绍。
现在,长八火箭总装最快是23天,但总装后从天津厂房运到发射场,还需要进行火工品安装、单元测试等工作,周期长。如果在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总装测试厂房,把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火箭总装、测试后直接就到塔架上准备发射,能够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适应未来市场对长八火箭快速发射的需求。
经过长八火箭团队的努力,目前,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经开始施工建设,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届时,7天就能实现一次长八火箭发射,一年就可发射50发。肖耘表示:“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是越来越大,作为‘国家队’,我们有责任、更有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太空经济的共同繁荣,加速建设航天强国。”
作者:沈竹士
通讯员:桑茜 王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