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今天将举行闭幕仪式。
冬奥会开赛以来,科技元素已成为一大亮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悉,北京冬奥会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撑。
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本届“最科技”的冬奥会奠定了基础。奥运史上,冬奥核心业务系统首次在阿里云上实现“100%上云”运行;全息舱里,“云任意门”把国际奥委会主席瞬间移动了1300公里。比赛场里,云端实时合成“子弹时间”让观众能慢放动作细节,第一时间看清冰场“黑手”;直播间内,“冬冬”AI数字人风趣幽默说着冬奥段子,介绍着“冰墩墩”等爆款冬奥特许商品。
这些科技在走下奥运赛场后,将会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虚拟会议、游戏直播、云端协作、甚至家庭聚会的一部分。
百年奥运,中国黑科技加持
在“Cloud ME”阿里云聚全息舱里,身处北京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跨越了1300公里的距离,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云端“相见”。
纵使身处不同时空,巴赫依然能够向张勇赠送了北京冬奥火炬“飞扬”,并向中国观众“云拜年”。
巴赫与张勇在“Cloud ME” 阿里云聚全息舱内云端“相见”
阿里巴巴集团的“Cloud ME”阿里云聚实时音视频开发平台是一个多光源空间结构设计的全息显示舱,基于阿里云的图像处理、音视频开发技术,它能够做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让身处全球各地的人们任意相聚,眨眼就能“跨越时空”。
这是一场“最科技”的冬奥会,在百年奥运史上第一次,整个奥运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业务系统——赛事成绩、组织管理等——完全实现了“100%上云”,全部迁移至了阿里云上。
而本届北京2022年冬奥会由于完成了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历史性工程,其不仅能够将赛事成绩、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上云,实现了统一门户、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更能在比赛后即刻释放云端资源,为其他工作提供支持。
“冬冬”是一位由人工智能实时驱动的拟真人级别超写实数字人,性格飒爽,风趣幽默,热爱冰雪运动,能够用生动自然的语言与观众交流。
6000小时云端转播,“子弹时间”成最酷技术
科技还让本届冬奥会更好看。
据悉,开幕式上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5G、8K等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科技和创意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恢宏壮美又空灵浪漫的一个视听盛宴,可以说“科技感十足”。北京冬奥会还针对开幕式、花滑、短道速滑、速滑和颁奖等赛事和仪式制作了8K节目,总台央视等都开通了8K频道,在主媒体中心、首体、五棵松等场馆,以及部分城市广场和高校部署了8K屏幕,公众可以观看超高清视频。
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阿里云向全球转播,带来超过6000小时精彩内容。这将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冬奥转播的“全面上云”,将会是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时远程制作。通过由阿里云支持的“奥林匹克转播云”,许多设备可以迁移上云,不必再运输,技术与编辑人员也可远程工作,即使无人前往现场,也能完成全球的奥运转播。随着5G云网端各类技术的全面进步,关注冬奥赛事的观众还可以享受到“子弹时间”、AR/VR、高清视频、短视频等多种观看体验。
冰球赛场的云端“子弹时间”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通过几十部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上云、云端人工智能+3D合成的技术,只需几十秒钟的时间,观众可以对速滑、冰壶等众多高速瞬间动作进行360度自由观看,真正“身临其境”。
最美冰面、分钟级天气预报助力选手创造佳绩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更加依赖气象条件。对此,北京冬奥会赛事开展对预报时间精细度的高要求。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会期间,气象预报的空间尺度只做到了“公里级”,北京冬奥会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目前,这一科技冬奥项目已经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体育馆“冰丝带“、首都体育馆佳绩频传。这既离不开高水平运动员的奋力拼搏,也源于场馆条件的科技支撑。此次“冰丝带”和首都体育馆均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临界值冷制冰技术,为各国运动员支撑建造了“最美、最快的冰面”。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放接近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写下奥运史上又一项第一。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采用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关键技术,为国内首创。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唐闻佳
综合:图文综合转载自36氪、新华社、央视新闻、齐鲁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