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农历除夕夜,在春晚的“三星堆文物现场发布仪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冉宏林所长发布了最新的重要出土文物: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这件文物出土自三星堆3号坑,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其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用途。
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
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和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
世界最大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距成都市区约40公里,是西南地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古代遗址之一。
2021年6月23日下午,伴随着全体三星堆考古队员的惊叹和欢呼雀跃,这件青铜大面具破土而出,耀世而来!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目前已知最大最完整的青铜面具。
据冉宏林介绍,这件面具出土时脸部正面朝下,鼻尖深埋于黄土之中,其上还叠压了近十根象牙。经过三个多月的细致清理,青铜大面具才全部露出。2021年6月23日,考古文保专家按精心拟定的方案将面具提取出坑。
青铜大面具提取出土的瞬间 余嘉 摄
3000多年前,古蜀人用它与神沟通
这件青铜面具保存非常完好,仅仅左耳脱落,左脸颊后方及嘴角处稍有残缺。文保人员对青铜大面具的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制作先分铸成型,将面部、脸颊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铸造,再焊接组合成一体。这既是青铜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此外,这件面具的右眼处还发现了丝绸残留,在古蜀文明中认为具有“通天、通神”功能的丝绸与面具的组合,彰显神圣祭祀的内涵,也成为研究三星堆丝绸的重要物证。
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发掘也是中国百年考古成果的典型代表,从1929年发现以来,几代考古工作者接续百年奋斗、探寻文明根脉。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仅新发现六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一万多件,包括黄金面具、顶尊人像、圆方尊、大面具、神坛模型、跪姿铜人、500余根象牙等许多精美文物,其中一些在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已可近距离观赏。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自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起,三星堆遗址迄今已发现了8座“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文物。这些坑,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祭祀坑”。
这里出土的文物,完全不是墓葬随葬品。学术界发现,无论是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面具,以及去年发现的国宝文物铜顶尊人像以及青铜神坛等器物,都明确指向三星堆是一个神权古国,这些器物就是当时用于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用于祭祀。三星堆出土的祭山玉璋,明确刻下了当时的祭祀场景。从这个角度而言,三星堆出土文物相比墓葬随葬品,多了吉祥之意。
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8座“祭祀坑”中,第5、6号坑之外的其它6座坑,可能是因某种外部因素导致的祭祀器物埋藏之地,而出土金面具、神秘木箱子的第5、6号坑,可能正是祭祀所为。总体而言,8座坑所在的区域,都是古蜀国的祭祀区。
“盲盒”虎年上新:青铜龙虎“神兽”呼之欲出
而在此之前,值农历虎年来临之际,三星堆“盲盒”也再次上新,8号“祭祀坑”发现一只虎头虎脑的青铜龙虎“神兽”。
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虎头龙身青铜像。新华网 赵昊摄
头上有双角、金底虎斑纹兽身、半龙半虎、造型诡异……负责8号“祭祀坑”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介绍,这又是一件前所未见的青铜器,暂时将它命名为虎头龙身青铜像。
“当提器物上面压的最后一层象牙时,我们都很期待,因为现场发掘人员都确信,将看到一件前所未见的器物。”赵昊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这件文物的心情。
赵昊称,这件虎头龙身青铜像的前肢立在一个三角形的铜支架上,后身翘起,后肢跟另一件焊在一起,嘴里衔着一个带刃的东西。前段还立有一只鸟,鸟身表面的阴线里是有朱砂填彩的,最有趣的是虎头龙身青铜像的眼睛正中用黑彩(材料尚未检测)点了一个非常圆的眼珠,堪称画龙点睛。目前看到的文物基座横宽55厘米、高85厘米,还有一部分还在土里,整体的样貌非常值得期待。
“三星堆此前有龙的造型出现,但以这种体量且以圆雕方式出现是头一次。现在文物表面还有很多土未清理,相信清理好后会非常华丽。”赵昊说。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川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