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上午,身穿净化服的柯有龙在设备调试的间隙,拿出手机拨通了老家父母的视频。简短几句拜年与叮嘱之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台前。
这个春节,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分卫星高光谱载荷研制团队的一员,柯有龙与十几位85后、90后同事一起在实验室“就地过年”,对今年即将交付的高分五号01A星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进行最后集成阶段的精调精测。
光谱分辨率高达几个纳米,综合指标国际领先,这台高光谱相机载荷的研制难度极大,研制周期一般为2-3年。由于国家需求迫切,研制周期缩短到了14个月。即便时间紧迫,这支年轻科研团队还想突破技术“天花板”,让载荷性能再上台阶。
为了实现这个巨大的挑战,过去一年他们几乎全年无休,也格外珍视春节假期。因为每道工序多打磨一次,就多一分让卫星“眼力”更敏锐的希望。
“差之微米,失之千米”
七天挑战更佳性能
发射时间紧迫、正样交付在即,这个春节正是高分五号01A星载荷研制最关键的阶段。
“它将与已经升空的姐妹星组网,以更高频次对地面进行监测。”提到高分五号的“眼睛”,研制现场负责人曹开钦的语气中满是自豪,“它的观测光谱范围覆盖了太阳反射光全谱段,探测性能已超越欧美,我们一直把自己视为对手,不断超越自我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目前,已经在轨的姐妹星,其光谱分辨率最高达到3纳米,能“看清”地面上的森林是否缺水或遭受病虫害、内陆湖泊有否爆发水华。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地表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点源及排放量的定量化检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探测性能优于国外同类最新载荷十倍——能够从700公里以外的空间,监测到地表每秒0.1千克的微量甲烷排放。
“我们希望,01A星的‘视力’能够超过‘姐姐’。”曹开钦解释,当载荷的各个组件完成研制后,组装调试就成为最关键的一环——装校中差之“微米”,在轨观测就将失之“千米”。为了实现纳米级的对准,最精密的对接工序往往需要几十上百次的反复打磨。
春节前,团队已经对载荷调试了一个多月,能否将性能再提升一些?面对临近的交付节点,他们想到了利用春节假期再拼一把。七天看似短暂,但可以对精密的工序和部件再多打磨数十次,让装配精度多提高几个百分点。
“七天的努力,可以换来在轨七年以上的更高性能,值得!要知道国际水平往往就是从若干个不经意的‘几天’坚持中磨出来的。”出生于1999年的孙思宇是团队里最年轻的一员,入职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要在实验室里度过,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与前辈们一起奋战。
把春节过成双休日
确保“国之重器”如期交付
小年夜,对接离轴三反望远镜和光学视场分离器;除夕,视场分离器后端光谱仪和探测器对接装校;年初二,探测器焦平面位置精调……与调试高分五号载荷同步,这支年轻的团队还承担着另外两颗卫星载荷的在轨测试,以及另一些型号载荷的预研任务。为了确保研发进度,团队成员大都只休息一天,把春节过成了双休日。
卫星载荷研制既有科学性,又有工程性,研制需要团队配合,很多关键岗位更是缺一不可。为了确保重大项目节点不耽误,今年,上海技物所科研人员大多主动选择了就地过年。
除夕当晚,技物所食堂为就地过年的研究生和职工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以及新年小礼物。整个春节期间,食堂每天开门,为紧张加班的科研人员准备好热饭热菜。
曹开钦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今年他将父母从老家接来上海享受天伦之乐。在繁忙的科研任务面前,在家吃一顿团圆饭,变得好“奢侈”。他准备利用加班间隙陪陪父母,感受这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过年气息。
“卫星上天之后的本领有多大,往往就在实验室里决定,在我们手里决定。”曹开钦说,科研虽然辛苦,可大家都为能亲手研制卫星这样的国家重器而自豪。
作者:许琦敏
摄影:许琦敏
视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