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图片来源:Pixabay)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是出了名的反对睡觉的人。在刊登于1889年的《科学美国人》的一则采访中,这位永远精力充沛的灯泡发明者声称,他每晚睡觉从不会超过4个小时。睡眠在他眼中就是浪费时间。
但是,爱迪生可能也曾经依靠睡眠来激发他的创造力。据说,这位发明家打盹的时候,两只手会各拿一个球,一旦睡着,球就会掉到地板上把他吵醒。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回想起打盹时出现的一些想法,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会记得这些想法。现在,睡眠研究人员发现,爱迪生的做法可能不无道理。
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称,在睡眠初期的一个半清醒阶段,我们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创造力和理解能力都很旺盛的时期。这个半清醒的阶段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第一阶段(N1期)。这些发现意味着,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处在睡眠和清醒的模糊边界之间的阶段,也就是入睡前(hypnagogic)状态,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回忆起我们的好点子。
边打瞌睡边解决问题
受爱迪生的启发,巴黎脑研究所(Paris Brain Institute)的德尔菲娜·乌迪埃特(Delphine Oudiette)和同事给103名被试出了一些数学题,这些问题里藏有一个隐含规则,可以帮他们更快地解题。有16个人立刻破解了线索,被排除在后续研究之外。其余的人得到了20分钟的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斜靠着放松,同时右手拿一个物体。如果物体掉下来,他们就要告知研究人员他们松手之前在想些什么。
多导睡眠描记术(polysomnography)是一种通过监测脑、眼睛和肌肉活动以评估人清醒状态的技术。在整个休息期间,受试者都会接受多导睡眠监测,这有助于根据脑波活动来确定他们之中哪些人处于清醒状态,而不是处于N1或N2(N1之后睡眠稍深的阶段)期。
休息之后,被试要继续解数学题。那些打瞌睡、进入了N1阶段的人破解隐藏规则的概率,是那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保持清醒的人的近3倍,更是那些进入了N2期的人的近6倍。这个“灵光乍现时刻”(研究作者给它起的名字)并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在尝试了许多解题方法之后出现的,这与之前关于理解力和睡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至于爱迪生抓球的办法,新研究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种方法真的有效果。于是,研究人员把球换成了一个小玻璃杯让被试拿着。在入睡过程中把玻璃杯弄掉了的受试者有63人,其中26人是在经历了N1期之后才把杯子掉在地上的。不过,研究结果依旧表明,。于是,研究人员把球换成了一个小玻璃杯让被试拿着。在入睡过程中把玻璃杯弄掉了的受试者有63人,其中26人是在经历了N1期之后才把杯子掉在地上的。不过,研究结果依旧表明,。
乌迪埃特说,她自己与爱迪生有相似的睡眠经历,这启发了这项研究。“我一直以来经常出现半梦半醒的经历,它们都很梦幻,让我着迷了很长时间,”她说,“过去的20年里几乎没有科学家研究过这个睡眠阶段,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短暂的“清醒静止”(awake quiescence),也就是安静地休息的状态,可以增加发现类似乌迪埃特所使用的隐含数学规则的几率。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刘易斯(Penny Lewis)认为,。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刘易斯(Penny Lewis)认为,。
但乌迪埃特表示,除此之外,她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其他关于入睡过程对创造力的影响的专门研究。然而,她确实能够指出历史上许多关于这一现象的例子。
“亚历山大大帝和爱因斯坦可能使用了爱迪生的方法,至少传说是这样的。”她说,“有些启发了重大发现的梦,事实上可能发生在半睡半醒时期,而不是在真的‘梦’里。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 Kekulé)在他熬夜工作期间的‘半睡眠’状态下,看到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之后便发现了苯的环状结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也变相使用了爱迪生的方法:他在睡觉时手里会拿一把钥匙,下面放一块金属板,一旦钥匙掉在金属板上发出声响,他就会醒来。据说这能启发他的艺术形象思维。
创造力的“甜点”期
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的亚当·哈尔·霍洛维茨(Adam Haar Horowitz)说:“这项研究让我们能同时深刻理解意识和创造力。”他开发了一种可与半梦半醒状态交互的技术,但没有与乌迪埃特的团队合作。“重要的是,”他补充道,“你自己在家就可以做这样的研究。抓一个金属物体,躺下,集中精力想一个创造性问题,看看你会有什么灵光一闪的瞬间。”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未参与此项目)认为,这项研究不一定能证明任何人都可以在睡眠的早期阶段发掘他们的创造力。他指出,“身处半梦半醒的‘最佳地带’也可能只是消除了研究参与者的疲劳,让他们之后的解题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但他也承认,这项研究有一些发现是非常可靠的。他说:“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性睡眠的‘甜点’期确实存在,这个阶段的睡眠深度足以开发人们清醒时难以获得的思维潜能,但又不至于睡得太深,避免了醒来后灵感全都被抛到了脑后。”尽管睡眠被普遍认为是脑部的“断电期”,但从神经学角度讲,睡眠是一个极其活跃的过程。数十亿脑细胞迸发电信号,帮助人重新激活和存储记忆,而且它似乎能够神奇地激发创造力。
乌迪埃特不仅希望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证实她的发现,而且还希望能确定人们是否能利用入睡前状态下的创造潜力,来应对现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此外,她和她的团队正在考虑开发脑机接口的潜力,以精确识别与入睡相关的脑电波模式,进而精确地识别出人何时处在那些可能具备出色理解力的睡眠阶段,知道该在哪个时间点把人唤醒。
“我们甚至可以教人们如何随心所欲地进入这种创造力迸发的状态,”乌迪埃特对此设想道,“想象一下,我们可以在参与者进入正确状态时播放一种声音,而睡眠过深时放另一种声音,这样的方法可以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创造性状态,以及怎样才能进入这种状态。”
作者:布雷特·什泰特卡(BretStetka) 张乃欣(译)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环球科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