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眼中的光彩熄灭,仿佛生命的颜色也随之消失。镁光灯下、显微镜中、内窥镜里,倾心救治的是患者的光明乃至生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带领团队,30多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尤其聚焦眼肿瘤和眼眶病诊疗技术创新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建立技术、创新手术、阐明机制
提高我国眼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
外行人很难想象,小小的眼睛,眼睑、眼眶、眼内、结膜和泪器都能罹患肿瘤。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眼内恶性肿瘤的95%以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视力。
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例,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我国患儿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保眼率很高。然而,大部分患儿当眼内出现标志性“白瞳”时才被发现,诊断太迟,晚期患者比例超过70%,眼球摘除率超过50%。
“保住眼肿瘤患儿的生命和视力,是眼科医生的天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说。他带领上海九院眼科团队首先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开展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
眼球的血供来自眼动脉,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第一分支,与颈内动脉呈30度左右夹角,儿童眼动脉的直径仅0.6毫米左右。从股动脉插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总动脉、到达颈内动脉,应用0.34毫米的微导丝引导0.57毫米的微导管进入眼动脉,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药物直达眼内肿瘤,精准给药。药物剂量仅为全身静脉化疗的1/10,浓度却增加14倍,能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将毒副作用伤害降到最低。
对眼动脉变异或多次化疗出现眼动脉狭窄患儿,开展颈外动脉旁路插管技术;对3月龄以下等眼动脉更加狭窄的患儿,开展颈内动脉球囊扩张阻断术;旁路插管术和球囊扩张阻断术解决了微导管不能插入眼动脉进行介入化疗的临床难题,建立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化疗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患儿保眼率。
“眼睛看到好多东西,谢谢!我爱你!”三岁患儿小语馨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现时已是眼内晚期E期,经过眼动脉介入化疗等综合治疗,她眼球内的“白瞳”消失了,眼底巨大的肿瘤钙化萎缩,不仅保住了眼球,还保留了部分视力,如今女孩已经就读小学两年级,“我长大也要做医生!”
为推广应用眼动脉介入化疗新技术,范先群教授联合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著名眼科中心,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方案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眼动脉介入化疗使眼内晚期患儿两年无进展保眼率较静脉化疗显著提高,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睑板腺癌是眼睑特有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以往主要采用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高。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病理控制睑板腺癌切除和即期修复术,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眼睑组织、保护眼球和视力,使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范先群教授团队关于眼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拼尽全力把手术做到了最好,但是依然有很多患者失去光明、甚至生命。只有科研攻关,揭示发病机制,创新诊断和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眼恶性肿瘤这个世界性难题。”范先群说。丰硕的成果、论文,都源于这个质朴的想法。
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系,结膜黑色素瘤转移瘤细胞系和眼恶性肿瘤PDX动物模型。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新致病GAU1,发现并命名治疗新靶点RBAT1,创建靶向治疗新方法;提出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陷阱修饰”学说,F1000评价为“揭示肿瘤发生新机制,是肿瘤研究的范例。”
眼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范先群团队专注于高灵敏的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纳米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实现肿瘤细胞可视化监测。用于肿瘤微小病灶早期检测,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势。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和《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目前正在推进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重建眼眶、重塑面容、复位眼球
解决眼眶病的临床关键问题
眼眶病是一种与炎症、外伤和全身疾病相关的严重眼科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还常造成患者面部畸形。针对这一类病情重、诊疗难和预后差的严重眼病,范先群带领团队开展了长期临床和科研攻关。
眼眶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内含眼球和视神经等重要组织,且与颅脑和颌面相通,如何提高眼眶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是临床难题。范先群团队在眼眶外科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走在最前列。基于临床难题,范先群提出“导航内镜”新理念,建设医工交叉研究团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实现“图像影像对称匹配、深部组织可视可知、重要结构实时预警”的三大优势。
43岁的张某琴患眼眶神经纤维瘤多年,肿瘤破坏眼眶的骨和软组织,造成眼眶巨大缺损、眼球严重移位。患者平卧时,眼球落入颅内,直立时,眼球脱出于眼眶外鼻翼旁,患侧视力仅有光感,严重影响面部外形和视功能,患者痛不欲生,多年求医无门。范先群应用导航内镜技术精准切除肿瘤、重建眼眶、复位眼球、恢复视力,切实解决该类手术看不清、定不准、修不好、出血多、风险大等临床难题。
相关临床和科研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基础上,范先群团队正在研发适合眼眶外科特点的无线内镜手术系统和手术机器人,推动眼眶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并为远程医疗和优质资源辐射创造条件,惠及更多患者。
揭示眼眶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是阻断疾病发生发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的关键,也是范先群团队不懈努力的方向。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累及眼眶及眶周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针对TAO发病机制不清的问题,范先群教授聚焦TAO的免疫机制研究。建立了TAO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发现了Th17细胞的关键致病作用,首次提出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活化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眼眶成纤维细胞“双向分化”的调控机理;绘制国际上首个眼眶免疫微环境图谱;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促进激素抵抗型眼眶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小分子Vialinin A的治疗作用,为难治性眼眶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研究结果连续发表于美国内分泌代谢学会会刊和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会刊,并受邀在英国剑桥眼科论坛上作专题报告。
培养人才、建设学科、发展专业
带领上海九院眼科走向国际
从2000年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范先群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学科发展为己任。“不培养人才,一个学科就没有明天。”在范先群的心里,时刻想着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学科发展。
“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奖,20年前,范先群获得“银蛇奖”三等奖,2013年,他的学生贾仁兵教授获得“银蛇奖”二等奖,2017年,他的学生周慧芳教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范先群荣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在谈到获奖感言时,范教授说,今天是他最高兴的一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九院眼科人才辈出,事业有发展、学科有希望。
“一个综合性医院的眼科聚集了12位博士生导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等,展示了学科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成绩。”范先群的学生、博士生导师傅瑶主任介绍,“亚专业学术带头人各司其职、主攻方向明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都走到了国内国际的最前沿。”
历经20多年的发展,范先群团队建成国际最大的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上海九院眼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个主要组成单位之一。
范先群牵头组建全国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组长和主任委员,牵头成立了全国213家成员单位参加的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牵头制定我国眼肿瘤和眼眶病专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提高我国该领域的整体水平。
2021年,欧洲著名的“Expertscape”机构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眼眶领域专家”国际排名,范先群以中国第一的名次在全球近2万名眼眶领域专家中跻身前0.1%,并位列“全球眼眶骨折专家”全球第二名,他的学生周慧芳等专家也在名单中榜上有名。
历经20多年的努力,范先群团队在眼科领域成果纷呈: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在全国17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为500多家医院培养专科医师,推动专业发展。范教授认为:在学术创新上,要敢为人先。
他秉承导师张涤生院士的谆谆教诲,十年磨一剑,不停去拼搏,不停去奋斗,推动学科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8年,范先群当选为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2019年当选为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均为中国眼科医师首次担任该职务。2010年和2018年,上海九院眼科先后承办亚太眼整形外科学术会议和国际眼肿瘤学术大会,这也是这两个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此外,他还当选为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Fellow。在他的带领下,在世界眼科大会等世界学术舞台上,中国眼肿瘤和眼眶病专业医师频频走上讲台,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成果。
患者纷至沓来,学科声誉日隆,范先群始终把病人需求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让任何一个患者、特别是眼肿瘤的孩子在我们科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治疗机会。”上海九院眼科成立了全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关爱基金,运行3年多来,已资助来自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的100余例患儿。
坚守医者仁心,矢志科研创新,在带给无数患者以光明和希望的同时,范先群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攻克眼肿瘤和眼眶病的临床难题,为让人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范先群小传
1964年生,汉族,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范先群教授是著名眼科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大讲席教授。担任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前主席、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Fellow。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致力于眼眶病和眼肿瘤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建立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等关键技术体系,提高眼眶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建立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和手术治疗新模式,提高保眼率和生存率。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Ophthalm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29篇,授权专利26个,实现成果转化4项。
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眼科学》,培养国家和上海市级人才等38人次。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亚太眼科科学院首届创新者大奖、亚太眼科杰出贡献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等。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