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近“到货”的“王炸”冷空气横扫下,上海气温出现断崖式下跌,人们纷纷穿上冬装。而这已是一个月来,我国遭遇的第二波大范围较强寒潮。
此前有消息称,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并且已连续两年出现,在“双拉尼娜”的影响下,今年我国或将遭遇“冷冬”。这一预测会否成真?
相关气候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拉尼娜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冷冬”,“冻死人”的去年冬天其实是个暖冬,并且还是拉尼娜年。由于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系统比较复杂,与其关注平均气温意义上的“暖冬”和“冷冬”,不如更多关注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
拉尼娜不等于“冷冬”,“双拉尼娜”也并不罕见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目前,美国国家气象局下属气候预报中心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已经形成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虽然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据预测,今冬我国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不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提醒,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并不等于我国会出现“冷冬”。在1951年以来的15次拉尼娜事件中,有10次我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另外5次却偏高。也就是说,并非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虽然我国冬季在拉尼娜年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
11月7日,重庆城口县航空茶场出现降雪。(徐信/摄)
由于去年冬天已经出现过一次拉尼娜,今年拉尼娜的连续出现,是否会导致“冷上加冷”?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显示,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双峰型拉尼娜”的情况有5次。
“事实上,‘双拉尼娜’现象并不罕见,而且并不一定就是‘冷冬’。”魏科说,去年冬天多地出现极端低温,但就是这个出现了拉尼娜的冬天其实是个暖冬。
他表示,我国东部地区除了在冬季会频繁遭遇一次次冷空气活动外,冬季气候还表现有一定的独特性质,比如,东北-西北和南部地区温度存在反相变化,前冬与后冬气温不一致等。从整个冬季来看,当前冬(11-12月)温度偏高的时候,后冬(2-3月)则容易出现温度偏低,反之亦然。所以不能用整体“暖冬”或者“冷冬”来讨论。
因此,他认为,同样是拉尼娜年,极端寒潮事件与整个冬季偏暖也可“并行不悖”。
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波动加剧且极端事件频发
根据目前观测,今年秋冬季出现拉尼娜事件几乎已成定局。不过,拉尼娜事件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冬季天气,仍值得讨论。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看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拉尼娜事件,还有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其他海域的海温异常等因素影响。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拉尼娜事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同时,鉴于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供滚动订正的气候预测。
当然,面对被平均温度拉平的气温剧烈波动曲线,国家气候中心也提醒公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
魏科表示,虽然今冬气温偏冷的预测值得关注,但更值得留意的是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比如,去年冬季气温变化如同过山车,今年1月初,我国出现极端寒冷天气过程,但是2月底全国温度又异常偏高,从华北到华南日最高温度迅速超过20℃,在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30℃上下的最高温。
“在冬季每次天气过程中,温度的上下幅度往往大于10℃,而冷冬和暖冬的温度异常值一般仅为0.5至1.0℃。”魏科认为,即使最终证实某个冬季是冷冬,只要温度整体平稳,低温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而即便是暖冬期间,如果出现短期几天的极寒天气,其影响也会非常严重。因此,普通人应随时注意天气预报和预警,尽可能避免冬季灾害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许琦敏
图源:中国天气网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