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癌种,长期以来面临早期发现困难、治疗难度大等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周俭领衔完成的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给诸多传统难题带来新解,今天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的指导并参与下,中山医院教授周俭领衔完成的这个项目建立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
该团队构建的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临床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国际期刊同期配发述评认为,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
当前,该模型已获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地的专利,并与顿慧医疗旗下全资子公司骏实生物合作,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肝癌miRNA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0.0%,临床应用后不但可弥补40%肝细胞肝癌甲胎蛋白(AFP)检测不提示阳性的不足,还极大提高了早期和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该项目还证实外周血EpCAM+CTC 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比影像学提前4.8 月、比AFP 提前8.5 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美国和日本著名学者分别撰文评论该研究为临床提供新的肝癌预后预测和转移复发监测手段。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并再次与顿慧医疗旗下全资子公司骏实生物合作,研制出国际首台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检测系统,可实现同类进口设备替代和升级。
该团队还系统研究了肝癌肿瘤异质性,明确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机制,国际期刊同期配发述评指出该成果揭示了肝癌异质性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有重要临床意义。该团队还建立了国际首个PDX数据库,指导个体化治疗。
当前,该项目建立的肝癌miRNA 检测试剂盒、CTC分选检测系统、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已在全国29个省市的近千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了肝癌病人术后生存率(5 年生存率达65.0%),超过日本(62.8%)和欧美(60.0%)等国家的同类报道。项目成果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版)》,获2019 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授权专利14 项,发表论文85 篇(SCI 论文75 篇,他引2869 次)。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