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花絮
昨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第四年在上海举办。今年的主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词:开放。滴水湖畔阳光明媚依旧,整个世界却被疫情封闭了太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说,他真是一天一天数着数在过日子,迄今,据他计算,世界已被阻断了超过620天。
开放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特性,同时也一再被证明是应对各种全球化挑战的最佳方案。对于笃信开放、并将其铸成城市品格之一的上海而言,如何更好地理解并推动开放,怎样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将对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主旨会议的精彩演讲中梳理出了部分内容,可以说,这是“最强大脑”们为世界包括上海提供的一份“开放指南”。
何为开放?如何开放?更多共享、更多包容
对科学界而言,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使得开放的价值变得无比突出。疫情造成的封闭不但反衬出开放的可贵,而且直接为凸显开放的价值提供了场景。
正如莱维特昨天代表大会发布的一份“开放科学倡议”中所写的:全球疫情防控的经验表明,科学有能力解决世界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通过全世界的努力,我们在极短时间内就分析出了疫情病因、找到了控制方法并开发出了疫苗,开放的精神在防止疫情蔓延的竞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何为开放?如何开放?这是全球顶尖科学家们昨天集中探讨的话题。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科技界、产业界的跨界协同、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兴学科和前沿技术。而今,人工智能也走到了跨界融合的新阶段,未来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开放有两层涵义:一是开放已拥有的成果,包括想法,让思想的碰撞催生火花;二是制造足够的包容性,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年科学家获得机会,登上舞台。
中科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和浙江大学校长的杨卫也认为,开放科学要在两方面努力,首先是共享成果,同时要让跨领域、跨代际的科学家能在一起从事研究:“前者事关传播,后者主要是创造。”
在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看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中,看似不起眼的“黑板”,完全应当拥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黑板,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一位老师从只能给三四个人上小课,一下子变成可以给三四十名学生上大课。”他强调的,正是科学传播的巨大价值。
中科院外籍院士、2018年埃尼奖得主王中林说,科学家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眼界,才能成为学术领域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团队开创新的方向:“我们只有一个星球,它应该是我们可以共享的星球;科学家如果有了精彩的灵感,就应该把这个灵感分享给世界。”
走出28位诺奖得主的实验室,究竟做对了什么?
当今各种技术进步,为营造更完善的开放创新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开放科学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技术支撑。
谈到工具,互联网当仁不让。科恩伯格透露,不久后, 《自然(Nature)》杂志的年度巨制、50卷“年度评论汇编”就将全面登陆互联网,加入“开放获取”平台,供人们在线免费查阅。他认为, “开放获取”将在未来改变世界,并对科学产生指数级影响。
霍普克罗夫特也说,当今,科学家们要利用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推动更有效的科学传播: “如果我们希望领导人能够基于科学来进行决策,那么就要让公众了解科学。”
除了共享,莱维特也看重保护,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则创造了新的保护手段。莱维特说,很多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基础研究,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践行“要为人先”的宗旨。因此,在借助网络平台分享成果的同时,也要发挥区块链的优势,来确认“谁是某项发现的第一人”,从而保护原创。
如果说技术是开放的催化剂,要真正让开放落到实处,科学精神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作为诺奖得主,莱维特是人们心中高山仰止的科学大师。不过昨天,面对听众,莱维特动情地讲述了他心中的一位“英雄”。他是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斯·佩鲁茨。
莱维特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是《自然》杂志最著名的论文,也为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赢得了诺奖。但事实上,这篇论文的幕后英雄,却是克里克的老师佩鲁茨。正因为他大度地放弃署名,将机会留给青年科学家,不仅使得这篇著名论文只有两位作者,更树立了LMB的学风。迄今,LMB已经走出了28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个实验室究竟做对了什么,值得我们思考。”莱维特说。
溢出效应不断放大,顶级平台在上海酝酿顶级影响力
透过今年的顶尖科学家论坛,众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开放科学的趋势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及上海面临何种机遇,未来还将如何发力?
科恩伯格的表达非常直接:“上海目前的科研条件是顶级的,能够很好地实现它的使命。”
莱维特则回忆起四年前他与一位中国顶尖学者的交流,当时他就说,在中国,要敢于梦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梦想有机会变成现实。
科学大师们的期许,见证了顶尖科学家论坛落户上海四年来不断放大的溢出效应。除了每年定期举办顶科论坛,构建联结全球科学家、助力国际高端科学对话的顶尖平台之外,上海还与顶尖科学家协会等合作,在临港新片区推动顶科社区等重大项目落地。这些平台有助于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开放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开展独立的研究工作,并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的论坛上,主办方还同时宣布,将设立单项奖金达1000万元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以说,这又是顶尖科学家论坛、以及开放科学精神在上海播撒下的一颗新种子。
“上海将融合全球智慧、汇聚天下英才,加大科技的开放投入,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让上海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涌动,创新活力迸发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昨天,相关领导在代表上海致辞时如是表示。
对于未来上海在开放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科恩伯格充满信心: “我相信,通过开放的互动交流,顶尖科学家协会的相关项目,一定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力。”
作者:张懿 许琦敏
摄影:袁婧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