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迟开的桂花满城飘香,不同品种一同绽放。在上海的公园绿地、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种植着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种群几十个品种的桂花,这就是桂花的多样性。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以“呵护多样之美,共建生态之城”为主题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今天(10月23日)开幕,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名人讲坛”上畅谈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未来一周,公众可亲身参与九大主题近百项自然保护活动,写下属于自己的自然保护故事。
“最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让其成为‘主流’。”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道在“名人讲坛”上道出了生物保护的关键,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物种灭绝速率比正常高100-1000倍
38亿年地球复杂的演化环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现有生物1400万种。不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加快。
魏辅文援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数据显示,当下有100万种生物面临灭绝的风险,物种灭绝速率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共识。”魏辅文说,目前全国已设立10000多个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引领全球绿色发展,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绿化增加5%,其中四分之一的增长来自中国;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有些领域呈现领跑态势。
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值吗?
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国家对生态保护地的投入逐年增加:祁连山国家公园2017-2018年累计投入48.69亿元;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资金180亿元;今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国家公园。
在长达50多年的大熊猫保护进程中,常有人问,花费大量资金保护大熊猫,值吗?早在11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就用经济学模型回答了这一问题:2010年,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投入产出比为10.2,即投入一块钱,得到的经济效益是10.2元。“如今这个数值已翻倍。”张立说。
今年,“断鼻家族”亚洲象群迁徙的故事牵动人心。张立表示,40多年来,亚洲象的数量一直稳定在250头左右,但其栖息地的丧失十分严重。他再次用经济学模型“算”出保护栖息地的价值所在:“如果象群栖息地的原生森林数量减少10%,总经济价值将减少40%。”
保护好上海这座“生态之城”
“黄浦江畔、苏州河边,人们在鸟语花香中散步、夜跑。”本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形象大使、内地音乐人胡彦斌分享了在他眼中,上海这座“生态之城”的模样。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据统计,上海分布有原生植物8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七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中华水韭等;上海记录陆生野生动物600余种,其中鸟类有500多种。
在今年的自然保护周期间,市绿化市容局将开展各类动植物主题的活动,引导市民亲近自然,体验生物多样性。在上海植物园的秋季花展上,四万盆400余种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在上海动物园的蝴蝶展中,八万多只30余种蝴蝶翩翩起舞;而在崇明东滩“清洁湿地”活动中,你将看到几十万只近300种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还能亲眼目睹上海控制和治理外来入侵植物护花米草的壮观成果……
“普陀区5A绿地种植的朴树、樟树、杜英等乡土植物和新优品种,将挂上植物铭牌,以后还将延伸到‘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说,用一周时间,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上海生物多样性的强大合力,这就是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意义。
作者:沈湫莎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