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峥嵘岁月,恰是风华正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创业史”。从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到创造辉煌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磅礴的精神力量,时刻激励着科技创业者们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也吸引着无数科技创业者在此扎根,怀揣梦想从“创·在上海”的港湾启航。他们恪守初心使命、汲取信仰之力;他们乘风破浪、扬帆奋楫;他们挺立潮头、披荆斩棘;他们锲而不舍、斗志昂扬。
强化党建引领, 百舸争流创者争先
国庆节前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上海市科技两委及相关处室领导,与从“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走出的数位优秀科技企业家代表齐聚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围绕优化科技创业生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弘扬科技企业家精神等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各位企业家参观了“创新·创未来”上海科技创新创业展厅,一同观看了《我们都是追梦人,永远跟党走》——企业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视频。在2021“创·在上海”的参赛企业负责人中,共有中共党员903名,占比10.94%。这些心怀信念的科技创业者们,将党员的拼搏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以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坚定不移地向科技高峰迈进。
“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险,团结一致,带领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如今,回望这条百年之路,对我们这些创业者很有启发、很受鼓舞。”上海和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向伟说。
“经过五年发展,我们的团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但我们的初心愈发坚定。我们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来的,有充足的信心一步一步走下去。”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钱茂东说。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转化为老百姓能够用的产品,用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社会进步,为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觉得现在所做的事情很有价值和意义。”上海方予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方感慨道。
百年强国梦,吾辈逐梦行。科技创业企业家们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不断加深对上海创新使命的理解与认同,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瞄准关键核心, 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
2020年,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如期形成,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观察上海创业生态的“晴雨表”,“创·在上海”大赛舞台上的“硬科技”比重越来越高,涌现出不少创新成果。
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坚持自主创新、专注产品化的国产云计算公司,以“降低企业上云门槛、让每一家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云”为使命,提供自研的私有云、混合云、超融合一体机等产品和解决方案。针对云计算国产化趋势,云轴科技打造了自主创新的信创云平台,可最快最全适配国产主流芯片及操作系统;同时凭借创新的云计算“产品化”交付模式,在短短6年里服务了1500家客户,覆盖政府、金融、教育、交通、广电、电信、公检法等10多个行业上百个场景。
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动流程机器人已经在政府、银行、法院、金融等机构大显身手。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400多万件专利申请的审查工作,就是由它处理的。公司创始人陈运文表示,该机器人的两项核心技术——模拟人类敲击键盘和鼠标、模拟人类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立迪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研究、服务及产品开发,为药企提供药理药效的CRO服务,并协助医生进行临床的个性化精准医疗。公司自主研发的药敏测试模型——迷你人源性肿瘤药物敏感性测试,采用自研的试剂、装置及处理方法,将原代人源肿瘤细胞移植进免疫缺陷小鼠,经过7天给药,快速地对多种药物及药物组合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研究,筛选出最优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为患者的临床用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荣湃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独创的iDivider智能分压技术是一种更本质更简洁的隔离信号传输技术,使得电路大大简化,功耗更低,速度更快,抗干扰能力增强,噪声更低。荣湃的数字隔离器应用在工业控制、新能源、数字电源等领域,填补了国内数字隔离器产品的空白。
秉承着海纳百川的气质,上海集世界之智、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从2021“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企业团队数据来看,上海科技创业人才“高端化、复合化、国际化”的结构特征和发展特性日益鲜明。在参赛企业的核心团队中,企业负责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9.93%;不同专业领域的核心团队成员具有留学经历的有2938名;还有109位企业核心团队人员入选过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并在企业团队中担任董事长、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等职务。随着科技企业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度进一步上升,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效益也日益明显,上海将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者汇聚于此。
厚植双创土壤, 科创企业百花齐放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020年,上海新设企业41.79万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268.7亿元,新动能正在孕育形成。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2.6万家左右,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一直在厚植“双创土壤”,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聚焦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多开“科创之花”建好“科创花园”。紧跟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周期,发挥创新创业载体、资金、政策、技术、人才、平台等营养因子的持续滋养作用,打通载体链、政策链、资金链、服务链,不断助推科技企业涌现。
作为上海第一家、全国第二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自1988年成立以来,点燃了上海孵化事业的星星之火。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现在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500多家,孵化面积343万平方米,在孵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 万家(个),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的创新创业载体网络和服务网络,形成了孵化企业和培育双创人才的“上海模式”。截至今年六月,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1/3是从孵化载体中培育出来的。
泰坦科技就是从钦州路100号孵化基地走出来的科创板企业,创始人谢应波回忆: “2007年,我还是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靠着借来的10万元和上海市大学生基金会的20万元公益资助,借助华东理工大学的宿舍楼和科技创业中心的三个免费工位,我们开启了创业之路。在孵化基地的这几年,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给予的政策支持,后来入选上海市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我们见证了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切身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科创企业的全方位呵护,对此,我们心怀感恩,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想尽己所能,为更多初创团队提供帮助。”
和泰坦科技一样,还有很多从孵化器毕业的优秀企业深有共鸣,希望能聚创新之力,将创新创业的火炬薪火相传。
基于毕业企业的创业经验、行业领域资源和反哺社会的担当,基于多年的孵化经验、企业资源和政策资源,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探索孵化器-毕业企业联合孵化模式,在钦州路100号11楼建立了“联合创新孵化空间”。首批参与的毕业企业为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升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上海本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新孵化空间希望发挥三方赋能共强的作用,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已开启招募,联合来自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优秀毕业企业,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训练、需求对接、融资对接等创新赋能活动。第一期创业训练营将聚焦人工智能、视觉算法、生物医药、智能化实验室、诊断仪器及相应试剂耗材、新材料等领域,寻找拥有一定产品技术、富有创业热情的早期创业项目。
除了做好孵化培育的载体服务,在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方面,上海近年来不断营造更好的服务生态,提升软环境。
上海自2010被列为国家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步探索并形成了“1+4+1”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已经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科技金融政策与服务体系。科技信贷对企业支撑有力,政府资金发挥良好的撬动作用,建设“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科创板发挥头雁效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科创企业培育新生态。
夯实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扩能显著。在帮助企业“纸”变钱的过程中,上海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实施、营造生态,形成了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中介服务、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2020年度全市共计受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043项,全市高转项目认定数比2016年增加了376项,增长率超过80%。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中小企业是新认定高转项目的主力军。上海技术交易所自去年10月28日开市以来,推动技术成果权益登记与交易结算,交易凭证在上海先行先试。至今上技所已联动全国28个城市与地区,实现2930项全国科技成果在交易所进场交易,实现交易完成13.81亿元。
创新之海,智慧扬帆;创业之路,逐梦前行;创梦之道,步月登云——这,是上海践行科技强国的誓言。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再出发,创新创业风景正好!
编辑:沈湫莎
图片:市科技创业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