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这个并不为大众知晓的科幻名词,随着一款国产独立游戏的热销而火热起来。上月底,国产太空主题建造游戏《戴森球计划》抢先体验版本在Steam(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数字发行平台之一)和Wegame游戏商店两大平台发售。仅用了不到一小时,它就征服了全世界的玩家,成功登顶Steam国区和全球热销双榜。
迄今为止,这款仅由五个人制作的游戏在全平台销量已突破40万份,超过1.4万人留言,好评率达97%。目前,在Steam全球热销商品排行榜上,《戴森球计划》成功“挤”下《赛博朋克2077》,位列第三。
“不管‘戴森球’在科幻圈如何知名,但它仍是个小众概念,但这一次它‘出圈’了。”科幻评论人李兆欣说。根据百度指数,此前戴森球的日均指数一直稳定在1000左右,本月以来,它的搜索指数已经破万。
“古老”科学构想不断被科幻题材演绎
20世纪60年代,给爱因斯坦当副手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给恒星“包饺子”。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科普作家吴宝俊解释说,以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为例,太阳内部每秒都在发生剧烈的核聚变反应,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只占其中很小部分,戴森球相当于给太阳包了个罩子,将太阳能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光电效应)转化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能源。这不仅能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还能支持人类展开星际探索。
玩家@WXY做的戴森球
这个充满乐观主义的科学构想一经提出,就不断被科幻题材作品演绎。其中,对戴森球描写最著名的科幻作品要属美国作家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此书为他赢得了星云奖、雨果奖和轨迹奖三座奖杯,被公认为硬科幻的经典之作。
戴森球理论还被科学家用来寻找宇宙中的高级文明。2014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塔贝萨·博亚吉安从开普勒望远镜中发现了一颗亮度变化诡异的星球,这颗恒星的亮度下降幅度只有1%,有时则高达20%,超过了目前已知的任何一颗恒星。许多天文学家认为,这或许就是“戴森球”——一块块能量收集板包裹着恒星,随着能量板打开的多少,亮度就会时明时暗。
在宇宙中搞“基建”,书写“硬核”太空浪漫
《戴森球计划》并不是第一款太空建造主题游戏,2014年捷克出品的《异星工厂》和2019年瑞典出品的《幸福工厂》都曾演绎过这个主题。不过,在中国游戏制作人的设定下,星际探索少了人们熟悉的“大战外星人”的环节,更多展示的是人类如何筚路蓝缕,将不毛之地打造成星际乐园的故事。
除了带火“戴森球”这一冷门知识点,《戴森球计划》的严谨程度让不少挑剔的天文爱好者也竖起大拇指。首先,构建戴森球必须要抵御恒星的引力,不被拽入其中。于是在游戏前期,玩家使用的材料是碳纳米管,在科幻小说中,这也是用来制造太空电梯的材料。而在游戏后期,玩家则需要研究简并态物质。对此,游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氘聚变的强大能量作用下,将铁蒸汽压缩到非常小的点,从而使铁核夸克发生改变,瞬间变成简并态的奇异物质,这种物质的强度可以比拟《三体》中的水滴。
另外,制作组根据恒星的光谱广度关系图“赫罗图”,严谨模拟出了整个宇宙尺度下不同星球的状态——有的星球遍布石油,有的会下酸雨,有的重力超群,不同的基本参数造就不同矿产,玩家需要依据星球特性来规划生产流程。
吴宝俊认为,从科普角度来说,游戏能够通过设置合理关卡,引导玩家一步步沉浸式体验科学进化的过程,这一点和观看科幻影视作品尤为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价“《戴森球计划》里浓缩了一场人类工业发展史”。
科普借视觉化手段“出圈”的定律屡屡被验证
近年来,科学常识、科幻概念借电影、游戏等视觉化手段“出圈”的定律已经被屡屡证实。比如,正在上映的电影《缉魂》就改编自上海科幻作家江波的《移魂有术》,“脑机接口”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此前科幻片中常见的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更是逐步走进人们生活。
“科幻游戏很可能是未来的突破点。”在吴宝俊看来,科幻目前仍是小众题材,可以给人足够的新鲜感,而游戏又是符合年轻一代审美的科幻题材演绎方式。
不少科普场馆也注意到了游戏强大的科普引流能力。不久前,沪上两家科技单位——上海科技馆与上海科学院,签署科普游戏平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推动科普游戏研发技术进步及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建设上海科普游戏数据库、素材库、资源库,共同打造“科普+游戏”的开放、共享平台。
“或许未来当你踏进科技馆的那一刻,已经置身于一座大型游戏场之中,你不仅可以和周围伙伴们一起探索未知,还可以与后台馆员互动。”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海峰说。
作者:沈湫莎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游戏截图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