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全球性的,合作化和国际化的科学才是最有效的。”在今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态度大师讲堂Ⅱ”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拉马克里希南表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办法。
国际化与合作化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现任伦敦皇家学会主席,拉马克里希南是同时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印度裔公民。在讲堂一开始,文卡就用自己这一独特身份,点明了本次演讲的主题:科学是全球性的。“合作化和国际化的科学才是最有效的”,他认为这一观念应该始终被贯彻。
科学共同体自诞生以来,就奉行一个原则:无论新的知识产生于何地,都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传播到世界的其它角落。
拉马克里希南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纸和印刷术为例,认为这两项发明可被看作是第一次信息革命的先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写作的三大起源地之一,而造纸和印刷术的诞生使内容存储和传播变得便捷、廉价,方便信息共享。这两项技术向世界传播,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
而近300年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则塑造了一个拥有自由开放的合作精神的环境,在这样的生态中,科学产生了非凡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知识传播大大提速,同时也加速了现代科学方法和思想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在拉马克里希南看来,现代科学方法就是通过系统的实验来检验思想,抵抗对权威的迷信。如今,科学对于攻克许多全球性挑战来说,已是至关重要,科学正成为全世界现代生活的核心。
他表示,国际化和合作化是科学本质的内在驱动——通过国际合作以利用资源、达成科学突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物理学家为了得到关于物质的根本答案,来自世界各地数千名科学家的合作,在欧洲核子研究所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前,科学甚至能够超越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比如,新冠疫情使得国际合作的需求成为焦点。拉马克里希南说,国际合作使人们发现病毒的惊人传播速度,从而激励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共同为更好地了解病毒、攻克病毒而努力,竭尽全力地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与潜在的疫苗——这让人们意识到,与其在疫苗研发上竞争,不如鼓励各国合作组成全球疫苗联盟,采用并行方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拥有共同科研文化时,科学国际合作最有效
拉马克里希南指出,如今是世界是多极化的,除了传统的欧美国家,科学在包括亚洲在内的许多地方蓬勃发展着。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是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在一个多极化世界中,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不同人群共同面对利益攸关的重大决策,就成为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例如,当疫苗和药物被研发出来时,如何确保其分配公平?放眼更远的未来,如何确保各国能够抵御可能更为严重的另一种疫情?应该出台哪些做法和措施以检测现有疾病和新疾病的爆发?如何协调全球对此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
其实,拉马克里希南提醒,因为新冠疫情,另一个重大威胁正在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抗生素的耐药性,“而我们又该如何合作,来防止耐药菌传播?”与此类似的,还有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问题。
“既然问题是全球性的,那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实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全球合作。”他提到,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的气候变化议题,也将在由英国主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得到讨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跨国开放研究,使得知识从其诞生之处快速传播。“促进合作本身也是科学家的责任。”他指出,对科学家而言,应当以开放的心态互相信任,当他们拥有共同的科研文化时,这种合作最为有效。同时,“科学家还需确保以真实和非政治的方式,为决策者和政府提出佐证。”他说。
“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办法”,拉马克里希南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科研合作是关键,“当面对更大的研究议题、更大的全球挑战,无论是科学家群体还是非科学家群体,都需要消除合作障碍,共同推动发展”。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