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作视频致辞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他希望各位科学家积极交流思想、推进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
“全世界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也没有见过如此大范围的国际合作。现在只有中国有这样的能力来举办这样一场科学盛会。”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的这番感慨,折射出上海科学战“疫”的积极成果,是科学家们对“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的理想追求,是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致力青年成长的上海担当,更是上海科技创新奔涌的时代大潮。
爱上一座城,真的不需要理由吗?非也。顶尖科学家垂青上海的原因在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近年取得积极成效,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对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用近日举家落户上海、全职加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全球牙科学教科书式的人物”托内特教授的话说,就是因为“看好这里的氛围与明天”。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透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个“重要窗口”,我们望到上海科创打出一张又一张“金名片”。
蛟龙入海、天宫探月、北斗指南、天眼问天、墨子升空、大飞机翱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这几项重大科技成果,每一项背后都有深深的“上海印记”。
创新药、中国芯、最强光、未来车、绞吸船、真核细胞、超导电缆……一系列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或赶超世界一流,或填补国际空白,竞相为“上海智造”代言。
追根溯源,基础研究是创新策源的根基。上海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正是得益于基础学科的“深蹲助跑”。强基础、建平台,近年来上海投入巨大。上海光源、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神光……“大国重器”纷纷落子申城。单单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有几十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基础科学峰会,足见对原始创新的尊重。
当然,上海让科学家着迷的不仅仅是这些硬实力。科学传统、制度环境、品质生活等等,都是“魔都”的“魔力”所在。
早在100多年前,“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就在上海出版,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源泉;如今,诞生于上海的《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一批“上海原创”的科技期刊跻身国际一流学术出版方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岳阳路上的“院士公寓”全国闻名。如今,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云启幕,“最强大脑”在上海有了“家”!推动中外科学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最先一公里”优势转化为“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动能。
这就是上海,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对科学家的尊重,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吸引科学家近悦远来的软实力。今天的上海,科学家走“红毯”,成为真正的“星”;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科学马拉松”成为最酷的“运动”;科创中心建设《条例》、科创“22条”、科改“25条”为创新放权、赋能、护航;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加油,技交所加速科技成果“纸变钱”……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科学上也没有平坦的大道。但“科学注定要取得进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野依良治道出了一份坚定与从容。爱科学爱上海,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上海需要也必将拥有一支包括诺奖级科学家在内的“人才梦之队”。也许,眼下这场科学盛会里正藏着一部“未来简史”。
作者:杨逸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