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经典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长度。在今天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用“和板理论”来揭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关窍。
所谓“和板理论”,是指影响城市创新有六大关键要素,而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针对每只木桶的短板,用其他木桶中同样要素的长板去补,即用一座城市多余的长板去补其他城市的短板。
六大关键指标决定城市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很重要
用以描述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众多,吴志强团队通过超过250次数据模型的迭代,研究发现其中六项指标最为关键。这六项指标依次为:研发经费(R&D)在GDP中的占比、国际直接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在读高校学生数量、每万人中的创业青年人数、人均GDP以及休闲文化服务设施密度。
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都去了哪儿?吴志强说了一个与此高度相关,但几乎不被人察觉的指标——环境质量。他用大量调研证明,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好坏,与该地的人均专利数量、人均GDP、论文发表数量息息相关,“最强大脑是跟着环境走的。”
吴志强说,“最强大脑”对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从科学家到创业家,他们对自身健康乃至灵感来源非常看重,会选择那些宜居的地方。”这一发现也影响了吴志强做城市和区域规划,“要把最好的‘山水湖田’留给‘最强大脑’,不是因为要好看,而确实就是装大脑的地方。”
想留住创新创业人才,不如建条“小吃街”吧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去年产值高达460亿元,在吴志强看来,这或许和“吃在同济”的名声有关。一家小吃店、一个甜品铺,或许就是撬动城市创新要素的组成部分。“创客都是吃货,创业项目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这位院士语出惊人。
但这真的有理论支撑,休闲文化设置也是“和板理论”的六大要素之一。吴志强团队通过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密度冗余度进行分析,发现缺口非常大——除了上海、金华、无锡、常州等少数城市之外,绝大多数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冗余度接近于零,这意味着想要提升城市创新力,打造一条又好吃又休闲的创新创业大街,可能相当管用。
吴志强团队做了数据模型分析,以“和板理论”为依托,在各地基于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匹配同样关键要素的长板进行跨城市资源配置,长三角总体城市创新指数可从622.6提高到720.5,上升率达到15.7%。
十年间,长三角跨区域专利申请量提升三倍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为何如此重要?吴志强说,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是由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引领的、众多创新中心地所聚集生成的创新城市群落,单打独斗的城市已经很难在国际竞争上获得优势。
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合作活力最强、频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在创新城市群落建设中也有很强的竞争力。过去十年,长三角创新资源要素的自发性流动协作如此频繁——跨区域专利申请数量提升了三倍。吴志强说,除了长三角,全球范围内如此迅猛地增长只有美国东海岸城市群做到了。
吴志强同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域科创要素的科学评价机制仍然缺乏,也就是说资源使用方无法对资源提供方提供的共享资源拥有完全信息,降低了科创资源的跨地区流动。他认为,下一步应该以长三角协同创新为突破,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创新要素智能配置能力,让人才、设施、资金、市场、企业需求等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