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支点在哪里?“双循环”如何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2020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上,合作、网络、流动等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智库专家发言的高频词。随着创新空间格局由等级化向网络化演变,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加速形成。专家们表示,应该抓住全球知识创新版图重构的契机,提升上海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
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34名上升到2019年的14名,成为前2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经济体。
7年跃升20位,中国做对了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某些指标已常年名列前茅,如本国人专利申请数量、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一些指标上升很快,如易于创业水平跃升99位、电子参与程度跃升34名、国家每千人口程序员数量跃升27位。
想要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继续攀升,仍需补短板。比如,新技术、新产品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在技术转化、定价、政府采购等环节还有一些瓶颈和障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自组织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知识流动的壁垒,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领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胡志坚说。
全球知识创新版图加速重构,中国是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力量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斯蒂文·波珀直言:“创新是一种在网络中的活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前沿科学发现的主导力量。一项长达十年(2006-2016年)的调查发现,科学和工程类文献的国际合作比例从16.7%上升到21.7%,这意味着每5篇论文至少有一篇是多国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中,谁占据了枢纽位置,谁就拥有巨大发展潜力。2007年,纽约以392的网络连通性(与纽约进行知识合作的城市数量)成为全球知识合作网络核心,波士顿和伦敦分列第二和第三位。2017年,北京的网络连通性已跃升至全球第三。
当下,全球技术创新格局逐渐由“北美、欧洲”两极主导发展为“北美—东亚—欧洲”,2017年,PCT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六个来自东亚。波珀研究发现,近年来美国专利申请的领域越来越多地偏向艺术类,而中国则在前沿科技领域稳扎稳打,他相信这些年的努力将帮助中国厚积薄发。
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选择
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支点在哪里?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表示,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当下量子通信、脑科学、暗物质等基础科学不断开辟新疆域,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已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
让科学家心无旁骛、轻装上阵,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十分重要。2019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8.0%左右,在全国名列前茅,“十四五”期间,这一比例有望继续提升。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未来城市发展的格局取决于当下的选择,应以“愿景+需求驱动”为城市发展输入动力,创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城乡一体化、消费健康化和环境绿色化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蓝图。他提出,围绕这些愿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应进一步突出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高端装备的支撑作用、生命健康产业的惠民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作者:沈湫莎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