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之际,王毅国务委员在9月26日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中国科学院撰写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该报告是继2019年后,第二次在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发布相关报告。
该报告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展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科学技术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其中,地球大数据成为支撑落实2030年议程的科技手段,为技术促进机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在出席第74届联大高级别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首次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探索和实践,揭示了其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围绕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全球、区域、国家、典型地区四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深入研究。
2020年报告针对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8个具体目标汇集了26个典型案例,从全球、区域、国家、典型地区四个尺度阐述了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包括24套数据产品、13种方法模型和19个决策支持。
有关成果包括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进展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国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中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和保护对策、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全球高分辨率森林等。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指标体系作为联合国会员国自愿采用的非约束性评估指标,仍在不断完善中。地球大数据具备宏观、动态、客观监测能力,可对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把大范围区域作为整体进行认知,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指标特别是跟地表环境参量密切相关的诸多目标提供大尺度、快速和多维度的丰富信息,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监测和评估提供支持。
目前,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已逐步形成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理论体系,搭建了科技支持2030年议程实施的创新平台。他希望,本系列报告的推出,能够为2030年议程全球落实和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指出,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五周年。经过5年的努力,2030年议程实施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面临重重困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各国只有携手并肩同行,才能让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行稳致远。中国科学院将继续助力中国政府推动2030年议程国内落实和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他介绍,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设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该中心将建设成为开放的公共大型科技平台和国际研究机构,即服务于联合国相关机构、各会员国和中国推进落实2030年议程,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作者:许琦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