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路途坦荡。”再次采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他引用同事所做的报告题目,来表达自己日前获得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时的心情,“能在宏伟事业中,有自信、有追求,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美”。
提到新一代北斗首发星的研制,他说“要赋予卫星以灵魂”;提到北斗全球组网完成,他说“付出所有就是为了不被‘卡脖子’”;提到创新,他说“谋跨越就要真创新,真创新一定要有担当”。
一纸调令,来沪组建“战神团队”
林宝军的名字总是与北斗三号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在2009年来到上海组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发团队之前,他已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2004年,因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贡献,他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者之一。
一纸调令,林宝军“承国家之志”,来到上海“铸时代新星”。一走进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迎面就能看到这句话,而他对这两句话有着无比深刻的体悟。林宝军说,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一代航天人就是要有所担当,“既然轮到我们上场,就一定要进球”。
时间倒转到2009年,刚组建的小卫星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数都是初出茅庐的硕士、博士。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一大堆卫星研制的世界级难题:寿命要达到10年以上,可靠性要提高,同时还要降低发射和制造成本,这样的卫星该如何设计?北斗要实现全球组网,但无法全球布设地面基站,技术如何突破?所有核心部组件必须自主可控,如何实现100%国产化?……
数年如一日,把一天当两天用,林宝军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队伍,攻克了100多项关键技术,使北斗卫星达到了比肩世界一流的水平。
2015年,北斗三号首发星成功升空入轨,这颗卫星惊艳了世界:800多公斤的“苗条”身材,却能实现三四吨重卫星的功能;“优雅”的外形下,集成着70%的新技术,打破了航天领域一颗卫星新技术使用不超过30%的不成文规定。
2018年,又是这支团队,一年中将八颗北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助力北斗三号系统创下世界卫星研制和发射的历史纪录,被业界称为“战神团队”。
外国人做不出,不代表不可行
回首十多年北斗创新路,林宝军反复提到的就是“观念突破”,“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外国人做不出,不代表不可行”,他认为,创新自信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
“理念和观念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难。”林宝军清楚记得,2015年7月,他花了整整一周来说服身边专家接纳一个新观念,并朝着这个方向尝试,“现在大家都觉得这项创新太值得了”。
“很多新技术,在我们看来,只要符合客观规律、工艺成熟,再加上充分的地面验证,就是靠谱的技术。”林宝军以北斗三号卫星的星敏定姿系统为例,虽然从未在导航卫星中使用,却已在低轨卫星上用过,别人眼中的“冒险”,其实安全系数相当高。
从一开始提出方案时的“孤立无援”,到如今“等林总到场拍板”,林宝军的自信在一次次成功抉择中不断提升。尽管如此,他时常鼓励年轻人提出不同意见,积极支持其中的好想法,“敢于否定自己,也是一种自信”。
最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提出,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林宝军认为,创新就该超前布局,“我们必须正视国家需求,直奔目标而去,哪怕有千难万险,哪怕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只要蹚出一条路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自主创新”。
为诗与远方,铺就坦荡星途
随着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1亿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30%和90%的份额。
每当听到相关消息,林宝军就会感到一种欣慰。“你负责诗和远方,我负责路途坦荡。”他说,自己愿意做一名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为我国导航事业辟出一条坦途大道,让更多后来者昂首阔步,为创新中国奋发图强。
其实,林宝军也是一个爱写诗的人,而且喜欢写藏头诗。团队研制的卫星每发一颗,他就会赋诗一首。今年6月,在北斗星座成功收官之际,他以新时代北斗精神藏头,写道:“自主铸就北斗星,创新擘画玉汝成;开放彰显乾宇志,融合时空谋共赢。万众抗疫同舟济,一心相异退群声;追求普惠华夏愿,卓越湛卢献和平。”他将我国的北斗星座比喻为仁者之剑“湛卢”,以表达普惠世界的“华夏愿”。
唯有这样的目标与追求,遇到困难才不会倒下;也只有用激情和耐心冲破各种阻力,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林宝军说,星途遥遥,永葆创新激情的科技工作者都是最美的。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