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相会、孙悟空、太极鱼、纸扇……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杂志封面和插图,在分享科技前沿成果的同时,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已成为国内优秀科技期刊的一种醒目标识。
伴随着中国科研高速发展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的迅速崛起。目前,上海拥有科技学术和生物医学期刊共211种,其中学术期刊121种。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20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据,上海共有24种学术和生物医学期刊被SCI收录,其中《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高达20.5,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
“用期刊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这一代期刊工作者理应担负的责任。”在今天举行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暨第九届上海期刊论坛”上,不少专家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重视本土科研,让中国研究在学术舞台闪闪发光
诞生于上海的《分子植物》时常会以生动形象的封面与读者见面——葫芦兄弟各显神通,这是表现小球藻的油脂合成相关的同源基因有不同功能,可用于合成含不同类型脂肪酸的油脂;后羿弯弓射箭,要射下造成玉米病变的“元凶”……创刊12年,《分子植物》影响因子突破12,连续四年超越本领域美国同行,位列世界第二。
《分子植物》提供
这是一本以追踪前沿技术见长的刊物。在昨天的峰会报告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分子植物》执行主编崔晓峰说,2013年基因编辑技术横空出世,《分子植物》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很快发表相关论文,并持续跟踪进展,已成为基因编辑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刊物。近年来,编辑部越来越看重国内优秀稿源,这与中国科研高速发展的背景相得益彰。
过去两年,《分子植物》以封面论文的形式连续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的水稻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研究,刘耀光团队先后培育出两种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别富含花青素、虾青素,对于改善我国营养缺乏地区人群的健康意义重大。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编辑看来并不重要,论文在海外投稿屡屡“碰壁”。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更是国计民生的基石。关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理应是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关注重点。”崔晓峰说,去年《分子植物》发表了不少国内水稻研究的优秀成果,“科学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要将这些中国研究呈现好,让他们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闪发光”。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称赞。
《分子植物》提供
善待国内来稿,已经成为编辑部的一条不成文准则,这一办刊理念也得到回报:《分子植物》的国内来稿比例从原来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一半以上,影响因子不降反升。
刊学联动,依托优势学科不断孕育高水平新刊
期刊建设需要有一流学科的支撑,一流期刊亦能反哺一流学科,已成为上海多家高校期刊社的共识。作为前沿技术和思想的重要来源,上海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一批与优势学科相称的高水平期刊。
对于办刊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在报告分享中颇有感触。短短14年,上大期刊社的期刊数量从6种发展到15种,建成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集约化管理期刊群,初具规模的一流期刊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比如,2017年,他们召开了高端机械运作的顶尖学术会议,40位中外院士齐聚上海。《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美国布朗大学的舒其旺教授则在筹办一场相关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有望填补上海此前从未召开过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顶尖学术会议的空白。
上海大学期刊集群(沈湫莎摄)
将期刊建设纳入大学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五年重要发展举措之一。“交大目前有60本期刊,13本集刊,有17个国家‘双一流’学科,还有7个双一流学科没有对应的学术期刊,我们的期刊发展空间巨大。”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在峰会上透露,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他们启动了一系列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的需求为导向,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新刊筹办工作,三本新刊正在“路上”。
其中,面对方兴未艾的海洋研究,上海交大将原本的中文期刊《海洋工程与装备技术》拟更名为《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并将持续推动其纳入到海洋发展的整体平台当中。而另一本涵盖变革性信息芯片新兴领域、形成芯片类研究聚集效应的期刊《芯片》,已入选2020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之列。
乘势而上,培具与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谁占有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这为广大期刊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期刊正是创造、发布新思想、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的重要阵地和摇篮。
在《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明确提出要分类支持科技期刊发展,分步达到国内国际相关学科科技期刊顶级水平。同时,随着科创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上海迫切需要培育一批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为上海科创成果发布、推广和转化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纳微快报》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提供
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文创资金以及文教结合等政策的支持下,上海期刊进一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提高。拥有了一批以《细胞研究》为代表的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权威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期刊界竖起了“中国标杆”。
事实上,“全球各国科技期刊累计总量一直在增长,其中母语期刊增幅较大,双语期刊增幅明显高于英文期刊增幅。”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说,对于国内一流科技期刊群体和产业来说,眼下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时代,同时也是竞争更激烈的时代。随着壁垒不断被打破,新的出版技术层出不穷,中国期刊发展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培育具有更多国际话语权与更高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上海各方已行动起来。眼下,《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正在抓紧制定,将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任务举措,形成重点项目。在融入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的同时,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不断扩大期刊影响力。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