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期刊社集约化管理的15本刊物。沈湫莎摄
短短14年,期刊数量从6种发展到15种,其中英文期刊7种——放眼全国,上海大学已拥有高校规模最大的集约化管理期刊群。这所211大学的期刊社仿佛有一种魔力,进入到“上大期刊群”的刊物,影响力都会拉出一条向上的曲线:要么稳步爬坡,要么一鸣惊人。数据显示,上海大学期刊社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刊物数量“领跑”上海高校,4种期刊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两种进入影响因子最高的Q1区。
不少单位来“取经”,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坦言,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管理,是全球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主要模式,在这方面,上大起步较早,体悟颇深。经过14年探索,上大期刊社已成为国内期刊界公认的一个样本。
瞄准新兴领域“拆转腾挪”,“掉队”期刊仅用数年重回巅峰
2006年,秦钠接手上大期刊工作时,社里有6种期刊,其中3种为综合性学报。国际上大名鼎鼎的《自然》《科学》就是综合性期刊,它们处于学术期刊金字塔顶端,需要各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源源不断供稿,若非如此,综合性刊物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事实也证明如此:没多久,作为三本综合性期刊之一的《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就掉出了EI(工程索引)数据库,约稿也越来越难。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此时,上大期刊社的其它刊物生存处境也不乐观。与其在同质化竞争中掉队,不如瞄准新兴领域办出自己的特色,他们着手对期刊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将社科类应用型期刊《社会》转型为专业型学术期刊;将《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转型为《先进制造进展》;将应用指导类期刊《秘书》杂志转型为学术期刊;将中文版《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学报》转成英文版。
看似简单的“拆”与“转”,结果却令人又惊又喜。仅用四年,《先进制造进展》就收到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去年距离进入Q2区只有一步之遥,而其他三种期刊也分别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美国EBSCO数据库和《美国数学评论》收录。
《先进制造进展》
在秦钠看来,新兴学科、学术前沿是中国期刊崛起的机遇,因为新兴学科的研究者缺乏有针对性的发表平台,当出现这样的渠道时,就能迅速聚集一批优秀作者,期刊影响力也将由此快速提升。
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等形式,上大期刊社打造出一本刊物应对一两个优质学科的“期刊群”,期间他们还针对学科空白孵出三只“雏鸟”。秦钠说:“创立新刊要么不创,要创就要具备唯一性,这也是新锐期刊的生命力所在。”
全球网罗优质稿源,“学术大牛”带头投稿提升期刊影响力
如果说影响因子只是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科学家的口碑对于期刊发展来说更为重要,一位优秀主编的学识和视野,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本刊物的地位。
因此,在为每一本刊物物色“掌门人”时,上大都由学校期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精挑细选,层层把关。迄今为止,上大“期刊群”已经邀请到国内外12位院士级专家担任主编。“大家”给期刊带来的不仅是他们的专业知识,还有朋友圈。
在《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从综合刊转型为专业刊《先进制造进展》的关键时刻,由曾任上大校长的罗宏杰教授出任刊物主编,在罗宏杰和学科带头人翟启杰教授的牵线搭桥下,徐匡迪、周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欣然出任这本新创刊物的名誉主编,徐匡迪还亲自为刊物定名并写下发刊词,《先进制造进展》由此名声大噪。而《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则聘请到了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舒其望担任主编。
一本学术期刊好不好,关键在稿源,就是看有没有一流的科学家愿意持续投稿。为提升刊物影响力,上大期刊社的“学术大牛”主编们纷纷带头投稿。本可以投给影响因子更高的国外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就多次将自己的论文“首发地”选在由他主编的《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上。
《应用数学与力学》
2018年创办的新刊《电化学能源评论》,主编张久俊院士、孙学良院士邀请到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威廷汉撰写创刊词。今年,威廷汉又给刊物撰写了前沿研究重磅综述。就在不久前,《电化学能源评论》被正式收录进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影响因子数据库。
“借船”与“造船”并重,抓住数字化时代“弯道超车”机遇
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借船出海”,是中国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方式。2013年,《先进制造进展》面向全球招聘主编,其合作伙伴、国际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推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倪亦靖。此后每年,他都要来上海开一次编委会,总结这一年的办刊经验,落实明年的稿源和选题。他还会邀请其他国家的编委一起来给上大的师生做学术报告,极大提高了上海先进制造学科的竞争力。
“期刊发展既要‘借船出海’,又要提升本土‘造船’能力。”这是秦纳一贯坚持的原则。在长期办刊过程中,他们坚持为中文期刊做英文长摘要,为英文期刊做中文长摘要,同步进行推送。正是这一基于本土化理念的细节创新,让上大期刊社的一本中文期刊《社会》被《美国社会学评论》数据库收录。
事实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社,都面临着互联网冲击,抓住时代机遇或许也是中国期刊“弯道超车”的机会。2013年,上大期刊社启动“优先出版”计划,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所谓“优先出版”,就是将旗下所有编辑完成但还没有到出版日期的学术刊物,先在网刊上推出全文。“我们做了调查,优先出版之后,纸质版的发行量最多下降百分之十,但换来的是更及时的传播和更高的引用率,还是值得的,这也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势。”秦钠说。
集约化智能管理平台、融合出版实验室、刊上AR……迄今为止,上大期刊社组建了从源头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刷装帧、数字化上线、多媒体传播、跟踪质量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可控的质量保障体系。未来,他们还将推进更多集约化刊群,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沈湫莎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上大期刊社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