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毓明在墨子沙龙上做演讲
有大气、有水痕,曾经的火星是否如地球一般适合人类居住?它还能变回宜居星球吗?随着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飞赴火星,人们对于这颗红色星球的热情再次高涨。
在昨天的墨子沙龙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汪毓明透露,已有科学家提出,可以为火星加一个人造磁场,帮助它留住大气中的氢氧元素,就相当于留住了水,或许经历相当的地质年代之后,它的环境又会变得与地球接近。
为何火星不能像地球一样留住大量的水?不像地球一样拥有自己的磁场,是火星的一大硬伤。“地球磁场为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罩’,使得太阳风很难将大气带走,这样水分也不会大量流失。”汪毓明解释,而缺乏内秉磁场保护的火星,每当太阳风来袭,其大气就会被“刮走”,“带走大气,就等于带走了氢氧元素,而太阳风暴期间,大气被‘刮’走速率可增加10-100倍”。数千万年以下,火星就变成现在这副赤野千里的荒凉尊容了。
“五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如果为火星人造一个磁场,或许能逆转历史。”汪毓明说,科学家这个想法有些天马行空——在拉格朗日点安置一块能产生1-2万高斯强磁场的大型永磁体,这样就能起效。
不过,目前如此强大的磁场,只能在实验室中瞬时产生,要想让其持续成百上千万年,目前技术还无法达到。不过,若是由相对小型的磁铁组成一个阵列呢?对于设想中其体积至少要与一颗卫星相当的永磁体装置,或许真能激发科学家的无穷创造力去挑战困难,并加以实现。
“人类走出非洲大草原,走向整个蓝色星球,花了200多万年;人类从发明望远镜到第一次进入太空,花了350年;而人类从深空进入到星际空间,只花了50年。”汪毓明觉得,或许实现这些看似科幻的“不可能”目标,会比我们实际想象的更快。
墨子沙龙是由潘建伟院士倡导主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邀约近百名前沿科学领域的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力图打造以上海为中心,影响力覆盖全国的高端前沿科学普及论坛。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